>    至于《船中八策》,则是五年后出现的。

    1867

    年坂本直阴写了这个,给了幕府一个大台阶——当时,小朝廷和幕府两者极端对立,而《船中八策》给了幕府参政的大义,因此幕府就坡下驴,主动提出了大政奉还。

    而后两个,则是1868年尊王倒幕人士的手笔,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孤立幕府、进而讨伐之。

    这四篇文章的内容,无不代表当时的潮流,也就说,写的都是人心之所向——哪怕考虑其立场,最起码那也是大部分人都想做的,这面上光啊。

    而直秀呢,他就讨了这个巧,在收到和宫下嫁的消息后,赶紧把这些默写出来,然后交给北地群英细心揣摩。

    所以,北地拿出的策论,那不光是言之有物,而且还切中时弊。

    虽然因身份所限,策论只能集中在盛行经纶(经济)、统一法令、规划币制三方面上,但所言无一不是如今时局的痛脚。

    而且,这言之有物、切中时弊之外,北地的提议还博采众家之长——可不仅仅是北地的经验,还包括一些西洋诸国的史料。

    因此,当时就把石川文兵卫看呆了。

    可他发呆,倒不是随后一翻就领会到其中的精妙之处,而是直秀在一边喋喋不休的介绍,“嗡嗡嗡的”,惹的石川脑门直疼!

    说实话,《国是七条》也好,《船中八策》、《王政复古大号令》和《五条誓文》也罢,都失之粗疏——说白了,就是过于简练,虽然其中有不少当世的惊世骇俗之论,可如果想知道具体怎么干,那就痛苦了,因为里面压根就没说!

    而文兵卫拿到的这份策论,却连细节都写清楚了。

    不仅如此,还每条列出了上中下三个选择,下面无数细则,活活如同操作指导书一般。

    而且,这里面可是糅杂了不少私货,维新之后的经验教训,直秀一股脑地塞了进去。

    因此别说石川了,换一个人也不成啊!

    这么大的信息量,还要思考对错,哪里是一个人能立马考虑清楚的。

    “崛君且止。”

    过了一会,石川文兵卫是彻底跟不上直秀的思路了,但他反而醒悟了:

    “咱俩谈这些干嘛?不是应该互相亮底牌,然后确定彼此的治政立场么?”

    听了石川的疑问,直秀微微一笑,指着这一箱子书说:

    “此即本家所欲,制怒行经纶、不开无谋之兵端。”

    而且直秀怕引起歧义,他又特意补充了一句:

    “百世公卿,不事稼穑,合议何益哉。”

    有这句话,文兵卫又不傻,而且他非但不傻,还是有数的聪明人,因此他一下就彻底明白了:

    感情不止自家不看好公武合体,这白主松平家更彻底,连“何益哉”都说出来了,是彻底否定了公武合体的必要性。

    而且结合前面直秀的说法:

    这“制怒行经纶”,是对局势动荡不满,认为其影响了殖产兴业;

    而“不开无谋之兵端”,更是对武力攘夷直接提出反对。

    如果总结一下的话,那对方的立场是既不看好公武合体,而且还对小朝廷的搞三搞四不满,甚至还隐隐站在了齐昭一系对面。

    不过,这个立场虽然和大势不合拍,但不合拍的妙啊,这和福山阿部家的看法可是极为接近的!

    原因嘛,其实这“不开无谋之兵端”是半句,全句应为“不可开无谋之兵端以亡人寿”。

    这句话嘛,已故大老井伊常说——可此人被尊王人士刺死了,而如今京都小朝廷、齐昭一系打的旗号则都是(武力)攘夷,因此直秀这才只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