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别人不知道,可在座的,不管是留任的还是新任的,这心里能不清楚么,正大光明还能坐在这里?做梦去吧。”

    但马上大家就没心思嘀咕了,因为庆永提议,朝廷敕旨中有“三事之策”,大家看该怎么才好。

    “实锤了!果然庆永和公卿深有勾结!”

    大家这么激动,是因为,敕旨不颁布你是怎么知道内容的?因此这必定和顶级公卿有勾连啊。

    原来,这敕旨制订,也不是扶桑皇帝一人说的算,也有一定的程式:

    不但制订前要和重要的公卿讨论,而且,没有关白和左右大臣在上面的附署,光是用印也没用,这不合礼法的旨意幕府完全可以不接受——之前的戊午密敕,就是因为关白九条尚忠没有附署,所以实际上算不上合法的敕旨。

    当然了,如今在座的这些幕臣,绝对想不到,再过几年,这敕旨附署是啥啊,到时只盖着萝卜章的所谓“密旨”满天飞,倒幕的诸侯、义士这手中没有一个“敕旨”,出门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可如今,虽然“关白”九条尚忠等公卿还在任,但因为这些人倾向幕府,听说早就靠别站了,平时也谨言慎行、甚少传递消息,难道他们还心向幕府,因此提前把消息传递过来?

    大家对可消息来源很好奇,但庆永小手一挥,表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应对——有渠道也不能告诉你们啊,如今这世道,谁能信任谁啊,今天说了搞不好明天就传得满城飞了。

    经大目付伊泽政义给大家解释,据可靠消息,这朝廷敕旨中有“三事之策”:

    第一,征夷大将军将军应亲自率诸大名到京都朝觐共商国策;

    第二,沿海五大藩主,伊达、岛津、山内、前田、毛利,这五家功勋卓著,可作为五大佬参与国政;

    最后么,则是干涉幕府重要人事,提议让一桥庆喜、松平庆永主持大局——旨意里没具体说,但据说是属意庆喜为“将军后见”、庆永为“幕府大老”,

    关于第一条,倒是没啥,和宫都嫁到江户来了,这有来有往,公方样凭啥不能到京都去?

    而且说不定将军不去,这小朝廷反而更开心:

    这都开始到处拦截来江户朝觐的大名了,万一出点岔子,有几个强力大名和朝廷一拍即可,那有了大义名头的皇室,再有了实力,这不是更闹心嘛。

    说起来,这都是岛津家和毛利家的锅!

    本来么,小朝廷是到处围追堵截大名行列,可真愿意第一个跳出来和幕府唱反调的,还真没人有这么大的胆子!

    比如说筑前国主黑田齐溥,这位是著名的开国派,但因为自身血缘出自萨摩岛津,因此和尊王齐昭一系的岛津齐彬交好。

    身为四十七石的大名,这位听说小朝廷到处拉人,于是参觐交代中途称病,拐个弯就回福冈了,根本不愿意掺乎朝廷和幕府之间的破事。

    但萨摩齐彬可好,朝觐途中在四月到了大坂,然后也拐了弯,只是黑田是回家,而这位则从来江户变成了去京都。

    而且,他还不是一个人去的,随身带着一千多藩兵,这无疑大大壮了朝廷的声望。

    萨摩如此明目张胆地支持京都小朝廷,这有个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接下来跳出来的是毛利家。

    四月底,毛利家主庆亲,看到老中安藤信正于四月十一日被罢免,他也终于彻底放弃了航海远略策,从开国的公武合体转变为攘夷的公武合体。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然有证据了。

    这位毛利家主伪称长州有变,当月月底派世子归藩,结果世子定广到了近畿就走不动道了,据说当时有公卿出面劝说,于是这位爷定广也进了京都。

    其实有没有公卿出面还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