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幕府权威稳固还好一些,毕竟拳头大就是道理,加上德川家的联姻、乌帽子亲等笼络手段,这些外样诸侯还算服帖。

    可如今嘛,江户都找京都公武合体了,这幕府的风雨飘摇谁都看得见,因此敕旨要求设立五大佬,这么一挑拨,诸位幕府执政可就糟心了;

    不理吧,这不是把实力派往朝廷那别推么;

    可真答应下来,这让小朝廷赚了顺水人情不说,更要命的是,这大权到手,五家诸侯吃到了第一口血,那以后还能再和幕府一条心吗?我看悬啊。

    因此,如今这评定会上,有一大老、六老中、三位大目付,大多数人对此事都特别头疼。

    但凡事都有例外,大老松平庆永就觉得很简单:

    “此事易而。我有一计,名与利不可兼得,就看五家诸侯如何选择了。”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不能啊,你有办法,骗人的吧。

    但人家能当上幕臣之首的大老,肯定不能信口胡说啊,因此大家都将信将疑地等着下文。

    可庆永看吊起了众人的胃口,他反而不着急了,转口开始说起不相干的话来:

    “其实呢,这有人见缝插针,源自‘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所以呐,只要消除了问题根本,这难题就不攻自破了。”

    你在说啥,莫不是在逗我。

    大家心说,这问题的来源,一在小朝廷挑拨,二在外样诸侯不安分,而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对外通商后民不聊生,幕府这个带头大哥没有了往日的威信,要能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当然好了,有这本事啊,别说敕旨可以当他放气,连这公武合体都可以免了。

    可你能解决吗?

    庆永微微一笑,尽显胸有成竹,但他口风一转,轻轻巧巧地又把话题拉回来了:

    “固本培元,非一日之功,可稍后再议。

    今日所言,这朝廷预设五大佬,不过拉拢人心而已;而诸位担心之事,不过是五大佬弄权。

    可要是我等提前出手缓解,设个三大佬、七大佬啥的,又能保证权柄不失,这敕旨不就一拳打空了嘛。”

    说得轻巧,设了大佬又没实权,你当人家傻啊?

    如今这小朝廷能搅风搞雨,还不是你们齐昭一系尊王搞出来的手尾,这有了大义和名望,心怀利刃杀心自起,庆永你妄自号称贤侯,可这水平可真不咋样啊。

    就在众人腹诽的时候,本来作泥胎木像状的老中久世跳出来捧哏:

    “妙啊,此计甚妙,有胜手方、公事方、外国御用取扱,再新立个名目又有何妨?到时群贤毕至,必然又是一番景象。”

    在座的都是聪明人,久世这一番话,大家都知道啥意思:

    这计策太损了,按久世的意思,就是多设几个“大佬”啥的,然后把难题推过去,弄不好还有限期解决的套路,这朝廷的挑拨离间就变成了幕府的祸水东引。

    到时,能解决问题呢,是幕府开明;不能解决嘛,那肯定得是朝廷的锅啊——谁让是你下旨的,如今出事了吧。

    想到此节,众人无不抚掌称妙,虽然,这只是自家定计,最后未必能如人所愿,但执政本就就如此,见招拆招,总比生硬的拒绝好多了——就是“大佬”这个名

    头不好听,如果换成“老中格”,那就容易接受多了。

    而且,经过此事,在座的很多都放下心来:

    这老中久世虽然看起来已经投靠了庆永,但这和庆永不和朝廷一条心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

    庆永这么卖力地对付敕旨,表明其真没有另立炉灶的意思。

    在座的,除了庆永外,不是亲藩和谱代大名就是幕府旗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