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的愤怒:

    幕府不是说十年攘夷么,这一边说攘夷,一边继续扩大通商,啥时候能攘夷成功啊?

    如今说话管事的,包括六个朝廷“国是参与”,庆喜、庆永、容保、岛津齐彬、山内丰信、伊达宗城,再加上关白二条齐敬、将军家茂,整好八人。

    开始呢,这八位没把这当回事:

    一入京都,幕府的两位,将军家茂和政事总裁庆永,他们就通报了此事,表示有英、佛在背后支持苏亦维亚,不得不如此。

    如果朝廷觉得为难,那拒绝也可以,幕府绝对听从安排。

    按理说,幕府都这态度了还能出啥篓子,许不许可都行嘛。

    可问题是,谁都没想到,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一群公卿把这事整大发了,他们联名上奏,要求连以前的御敕许可一起处理掉。

    这不是闹吗?

    如今的扶桑皇帝,是彻头彻尾的攘夷派,认为天下南蛮无好人,洋人都是来扶桑横行霸道、奸~淫捋掠的。

    皇帝摆出了这个态度就从来没变过,当年幕府大老井伊都没招,一逼急了他就拿退位说事,因此他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如果这次真连以前的御敕一起奏请,然后皇帝拒绝了,那乐子就大了:

    执行吧,不说刚把武力攘夷派压制下去,就说洋人,他们能干?说不得要立马做过一场,而有三国炮击下关这前车之鉴,根本打不过嘛——就算打赢了这一波,亚罗号之战听过没?下一波不还得跪啊。

    不执行吧,那公武合体不是成了鬼话么。

    如今六个“国是参与”,除了容保外,原本都是攘夷的齐昭一系,以前坚持说没御敕许可不行,现在好么,御敕问题成了自己的麻烦,这可咋搞?

    另外,虽然近来开埠问题减轻了,物价沸腾也有所缓解,可“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民间也不过是从地狱十八层提到十七层,依然过得水深火热,谁提御敕开埠通商,那不是自己找不自在、主动捅马蜂窝么。

    于是大家一起埋怨庆永:

    “你这个政事总裁考虑事情不周密啊。

    这通商协议,你就应该置之不理。

    前面顶住了,后面才好腾挪嘛。”

    庆永也冤枉啊,三国炮击下关打败了,正是洋人气焰嚣张之时,你拒绝可以,但总要找个正经理由吧:

    “说开埠通商不好,那目前与西洋诸国贸易怎么说?

    人家苏亦维亚把姿态摆的相当之低,条件比以前各国的都好,你让我咋拒绝?

    啥地方不满意,人家立马就改,咱扶桑号称大国,那总得讲点道理吧。”

    对此大家只有叹息,打又打不过,甚至没开打自己就散伙了,

    这神仙也没办法啊,因此呢,六个参与,把头一缩,这事就一直拖着。

    这其实是老成持重的做法,如果光提苏亦维亚通商一事可不行,不管通不通过,这都是个药引子,与其闹到不可收拾,还不如拖着,事缓则圆嘛。

    可问题是,一件事可以拖着,总不能事事都拖着啊。

    所谓的“国是参与”,在大政委于幕府的前提下,其实还是有不少事情的:

    其实从第一次公武合体开始,朝廷就收回了一项重要权利,那就是尽管“大政委于幕府”,可如果朝廷愿意,还可以就大政咨询诸侯——建立“国是参与”的法理,就来源于这一条。

    可啥是大政呢?

    比如扶桑与诸国的贸易,就属于大政。

    而“国是参与”们最早讨论的,当然就是横滨锁港一事。

    去年幕府承诺十年攘夷,朝廷要求拿出章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