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明白了,这公武合体就是扯淡,朝廷武力攘夷的心思一直没变,而幕府的十年攘夷,人家根本就没放到心上。

    要不是三国炮击下关被打败了,大家都有些恐惧洋人,那一直不肯开战的幕府,恐怕早就被定为朝敌了。

    两边根本就凑不到一起,公武合体,合个鬼呦!

    除了御敕和毛利家处置两件事外,家茂不满意的事情还有很多:

    首先呢,就是这第二次公武合体,明显朝廷的胃口大

    了许多。

    借着“公武一和决断”的名头,公卿们不断体恤民情,今天要开仓放粮、明天要修缮水利。

    反正呢,就是幕府出钱他们揽名声。

    其次,无数公卿开始关心实务。

    江户不是发了《殖产兴业令》么,这些人对此非常感兴趣,抓着庆永等幕臣不断询问内情,表示也要为扶桑中兴出把力。

    大家不堪其扰,只好推荐他们去江户的文久大学学习。

    可问题是,公卿们表示没钱,要么幕府出费用,要么从大学里调人到京都教授,反正就是要解决。

    而且呢,朝廷打出了“公武一和决断”的旗帜,这以前上洛的大名就都回来了。

    诸侯们纷纷表示,“国是参与”的人数只有六个,这太少了,应该多任命一些,兼听则明嘛。

    对此,庆永曾经忧虑地说:

    “公武一和决断如此下来,‘委大政于幕府’就是一句空话。 除非江户幕臣齐聚京都,不然大权必然旁落。

    而就算如此,圣上和公卿们也必然要胡乱插手。

    因此呢,我建议咱俩还是赶紧回江户吧。这山高路远的,到时候就好搪塞些。”

    好么,好狗架不住群狼,这就是庆永的意思。

    但将军家茂还在犹豫御敕和毛利家处置两件事,他觉得回江户后,这两件事恐怕结局难料。

    庆永只好直说,他原本也以为公武合体乃扶桑一致的正途,但如今看来,除非幕府奉朝廷为首,不然皇室、公卿和攘夷诸侯是断断不肯善罢干休的。

    至于御敕和毛利家处置,恐怕不出结果才是好结果。

    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越在京都掺合,陷的就越深,还不如回江户静观其变,这有余地才能收放自如。

    家茂听了深以为然。

    但来的容易,想走可就难了。

    朝廷、诸侯死死缠着两人不放,大事、小事不断,求救济的、要好处的络绎不绝;光是讲大道理谈不要放弃攘夷的,那就是从早排到晚啊。

    最后没办了,两人只好硬上:

    元治元年(1864年)三月九日,松平庆永、岛津齐彬上书辞去“国是参与”,理由嘛,一个是萨摩有事,一个是幕政不宁,反正是不玩了。

    同日,将军家茂也申请回转江户处理幕政。

    要是成了,“公武一和决断”,这没了幕府不就成了“公家决断”了么?

    这那成啊,要不是考虑“天塌了有大个子顶着”,何必请家茂上洛呢。

    因此,剩下的四位参与也都立马上书辞职——别的不说,近两个月,啥事没干成,被大家指着脊梁骂,这凭啥啊。

    消息传出,公卿、诸侯无不惊诧。

    扶桑皇帝这回也绷住了,只好出面抚慰:

    “诸位爱卿,这好好滴,何必如此啊。”

    大家一听差点没倒下,啥就好好滴,这一个多月了,啥事都没干成啊。

    当时扶桑皇帝的眼圈就红了:

    “横滨暂缓锁港,朕不是应允了么,怎么能说啥都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