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真是处处为难,一步也松懈不得啊。

    事实上,之后自己确实没做到——或者说没做好更为恰当。

    不过这也怨不得考虑不周,这谁能想到洋人居然悍然出手了呢。

    七月十九日禁门之变发生,当月二十七日英、佛、米、兰四国联合战船队从横滨出兵,总计十七艘军舰讨伐长州。

    八月五日开战,于三天内就扫平了下关,迫使长州俯首赔罪。

    这之前,七月二十三日自己奉敕命要求幕府追讨长州,八月二日江户才下令诸侯准备,这刚有动静,四国炮击长州就发生了。

    这就极其尴尬了:

    本来长州毛利家是过激,但其实也是奉命攘夷。

    因此在禁门之变前,公卿、诸侯甚至幕府内部,都有相当多的人建议从宽处置。

    如今呢,西洋四国炮击下关,朝野对长州的同情也泛滥起来——毕竟已经有洋夷攻击长州了,这扶桑各家再讨伐毛利家,难免有吃里扒外、帮助外人欺负自己人的嫌疑。

    甚至民间传闻,洋人炮击下关,乃是江户幕府勾结外人所为。

    庆喜绝对有把握,幕府不会这样做——毕竟长州在禁门之变中犯了大忌,都已经近乎人人喊打了,这收拾起来容易的很,因此何必这样大费周章。

    洋人之贪婪,众所周知,请其出兵,不知道要让出多少好处!

    而且虽然幕府窘迫,可毕竟还是把持扶桑大义,请神容易送神难,这洋人耀武扬威,对幕府有啥实际好处?

    可惜的是,随后发生的事,却助涨了这种谣言的可信。

    因为禁门之变中京都生灵涂炭、一片狼藉,受到惊吓的扶桑皇帝及公卿,他们大多对长州恨之入骨。于是四国炮击下关后,继之前被定为“朝敌”后,八月二十三日,毛利父子又被朝廷剥夺了官位。

    而幕府在江户也没嫌着,九月一日,居然对外宣布,将文久革新(1862年)中缓和了的参觐交代恢复原样——也就是说,暂停参觐和三年一参,又恢复到两年一参。

    本来庆喜就很恼火,之前四国炮击下关后,盟友会津容保、亲兄弟两池田就要求“宽典”毛利家。

    这次江户又出混招,居然这时试图恢复幕府的威望,难道四国炮击下关,这对幕府是啥涨脸面的事情啊!

    再说了,征伐长州立威后,再恢复参觐交代,等几个月会死啊,非要在四国炮击下关后不到一个月就宣布此事,真让人无话可说。

    真是“一时衣冠如雪,细看都是笨蛋”。

    到了这般田地,自己也没多少可做的了。

    之后,自家搅黄了将军家茂的亲征立威企图,并且将征伐长州的主帅,从将军家茂出身的纪州德川家主茂承,换成了盟友德川庆胜——庆胜是高须四兄弟之一,和“一会桑”的会津容保、桑名定敬是亲兄弟。

    当年元治元年(1864年)十一月,征伐长州以宽典结束:

    虽然毛利父子谢罪并接受了谨慎的处罚,长州还答应破弃山口城,而且三家老四参谋都切腹谢罪了,而八月十八日之变后逃往长州的攘夷五卿,他们也要移居受严惩。

    这实际上,大战没有打起来,毛利家既没有减封又没有转迁,更没有分崩离析,可以说,完全是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实际损失其实不大。

    当然,也不是就这么轻易放过了长州。

    元治元年九月二十二日,幕府在横滨与洋人签订了下关事件约定书,因为不肯立即开港下关或兵库,最终约定的赔款高达300万美元之多!

    这么一大笔赔款,最终大头肯定还是要由罪魁祸首长州承担。

    等西洋诸国正式批复了此约定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