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kushuxs.net
    夜幕徐徐降临,文彦博半闭着眼睛,听着歌女婉转的小唱。

    文及甫悄悄的走到他身边,蹲下身子。

    “什么事情?”文彦博问道。

    “大人……”文及甫将一张,还带着油墨味道的小报,递到了文彦博手中。

    “这是今天忽然出现的一份小报……”

    文彦博没有看内容,只是问道:“一份小报而已,有什么特殊的吗?”

    文及甫道:“大人……它是印的……”

    “印的?”文彦博立刻坐起来。

    他可太熟悉小报了!

    因为小报的出现和盛行,是在庆历之后。

    小报一般都是手抄,数量很少,所以最开始只会出现在汴京城的瓦子和勾栏中——只有这些人口聚集的地方,才会为了招揽生意或者维持人气,专门花钱收买消息。

    一些小报,甚至干脆就是那些瓦子背后的大人物所豢养的。

    譬如说桑家瓦子背后,就有着杨家、曹家的影子,还有着大内大貂铛的身影。

    所以,一开始的小报首先都是在瓦子、勾栏里出现。

    然后才被人手抄出来,带到外面。成为汴京市民闲暇时的谈资,也是很多措大们炫耀自己见多识广的一种方法。

    文彦博拿起那张小报,看着这张无论布局还是排版都截然不同。

    甚至还有了名字的小报。

    他的瞳孔猛然扩大。

    “汴京新报……”他念着名字:“居然打出了招牌……”

    再感受着纸张,质量一般,是大相国寺那边文房店里最常见的纸张。

    然后,文彦博看向版面上的字迹。

    确实不像手抄,有些类似版印,但没有版印清楚、分明。

    字里行间,还有着墨迹残留。

    文彦博笑了,他将这张汴京新报拿着放在眼前,仔细阅读。

    第一版第一页,全文写了宋辽新约。

    这好像是今天上午才敲定的盟约吧?

    所以,肯定不是雕版,雕版根本来不及!

    文彦博看着这汴京新报的内容,越发的感兴趣了。

    “大人……”文及甫在旁边说道:“您看第二版的评论文章……”

    文彦博点点头,将这所谓的汴京新报上,用着一行竖排的‘第二页’三个字,以类似骑缝的办法,分开的版面。

    标题首先映入眼帘:本报评论员胡飞盘曰……

    再看文字,几乎是粗鄙不可,一文不值。

    没有用任何典故不说,就连文字也尽可能用的是结构简单的字词。

    笔画也是能少就少,尽可能的选的是魏晋隋唐时代的书法家们书写时简化的文字。

    但是……其中内容,却叫文彦博眼睛亮了起来。

    因为,那个叫‘胡飞盘’的所谓评论员,在极尽吹捧了大宋官家的英明神武,描绘了辽使的卑躬屈膝和折服后,话锋一转,直接点明了这次宋辽新约履约后的未来。

    用胡飞盘的话说就是‘一岁三百万贯,辽人得之,只能买我朝之物……’

    ‘我朝瓷器、茶叶、茶砖、蜀锦及其它精巧、奢靡等辽人所爱之物,必将迎来辽人的抢购……’

    将这份所谓的‘汴京新报’看完,文彦博就笑起来:“有趣……”

    文及甫蹲在文彦博面前,低声问道:“大人为何说有趣?”

    文彦博道:“自仁庙迄今,历代官家,对小报避之唯恐不及,想方设法的躲避窥探……”

    “却不知,此事如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