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你这样的人,也配站在朝堂上与朕,堂而皇之的说这些话?!”朱由校站起身,望向殿外:

    “传大汉将军。”

    语落,两名侍殿的武士上殿,一左一右站在丛士善身旁,齐声道:“参见陛下!”

    “拖下去,杖二十,革职、充军!”

    “陛下,臣知错了,陛下——!”丛士善“啊”了一声,连忙跪在地上。

    不只是他,余的朝臣也都没有想到,今日皇帝会与言官置这么大的气。

    天启一朝,这还是第一次当朝庭杖,也是第一回在大朝会上罢免朝臣。

    只怕这个丛士善,要载入史册了。

    只不过这样的载册,余的人都是不敢羡慕,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样的死法,也太不值得了。

    无论如何,凄惨哀嚎的言官,还是被两名魁梧的大汉将军拖下殿去。

    少倾,令朝臣们齐齐浑身一颤的庭杖声就是传进大殿。

    大汉将军打庭杖,没什么弯弯绕绕,每一杖都是结结实实的打到肉里。

    打完二十杖,丛士善已然是浑身血迹斑斑,昏死过去。

    有人微微转头,看见丛士善的惨状,心中便是一惊,连忙回过头来,心下惧怕。

    充军可不是让你当兵去这么简单,尤其是对于这些文绉绉的朝臣来说,更是如同判了死刑。

    丛士善剩下的半条命,在接下来悲惨的充军生活中,结局如何,众人心中已然明晰。

    朱由校坐回去,审视群臣,怒问道:“现在还有人要劝谏吗?站出来!”

    众人面面相觑,都是垂眸不语。

    这谁还敢啊,皇帝今天显然是正在气头上,这个时候出去,载入史册不一定,死的很惨是一定的。

    “陕西大雪,山东大饥,必须尽早处理。”朱由校深呼口气,缓缓说道:

    “你们记住,只要陕西官府不正常运作,济宁飞蝗不得到控制,敢在朕面前提一句弹劾、劝谏的。”

    “杀!”

    “都懂了吗?”

    ......

    一场朝会,震撼人心。

    这可以说是至今为止,天启一朝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朝会,天灾的发生,成了朱由校转移朝臣们在许显纯身上的口子。

    朝臣们憋闷了几天的话,还要继续憋着。

    这次朝会之后,朝廷针对陕西的大雪和济宁因飞蝗导致的大饥都做出了妥善的处置。

    十万份棉衣正在由顺天府发往陕西,更多的棉衣正在加紧制作,而工部派出的整修队也在路上。

    这其中有少量的专业人员,他们全副武装,穿戴整齐,就是被派去指导当地官府如何维持运转。

    除此以外,整修队中也有大量在京师中招募的匠户。

    抵达陕西以后,他们会在最为严重的延安府,挨家挨户的安装火炉,以帮助百姓在这场风雪中尽可能的活下来。

    至于济宁,除赈灾以外,朱由校还指定在福建推广新盐法颇有成效的温体仁和杨嗣昌二人,前往当地总责赈灾事宜。

    朝廷针对地方天灾再次做出极为迅速的处置,无数赈灾物资和负责官员在奏疏抵达京师的第三天就已经分批出发。

    这让很多百姓放心下来,朝廷有作为,心中才是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