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达米亚、埃及等地方的古文明约于公元前第三千纪中期或更早些时候,已使用失蜡法铸造饰物和小型器件,比中国更早。古希腊罗马时代,大量使用失蜡法铸造栩栩如生的雕像,其工艺之精湛至今仍让人叹为观止。

    中西方失蜡法最大也最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所用蜡料的制备方法与蜡模的制作技法,由此还影响到工艺流程乃至铸件的艺术风格。

    中国的传统蜡料由蜂蜡(或虫白蜡、石蜡)、松香和植物油(或牛油、羊油),根据气候状况按不同配比组成。

    制备时,在加热的容器中依次放入蜡、松香和油料,边融化边搅和成糊状;稍冷后取出,经反复拉拔成为合用之蜡料。

    这一工艺措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盖由固态分散相和液态分散介质组成的多相系统,在成分一定时,其可塑性取决定于固态相与液态相的弥散度和分布的均匀性。通过机械的反复拉拔,固态的蜡与液态的松香、油料充分混合,色泽由深黄变为浅黄,成为塑性极好的蜡料,可以随意拧扭、弯曲、在压力下擀成片状、捏成梗状、搓成条状。

    塑性如此良好的蜡料,给予铸师以很大的操作自由度、可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或手捏成形(“捏蜡”一词即由此而来),或用“拨子”拨塑成形(习称“拨蜡”),或用木质模板将蜡压制成形(“剥蜡”)。

    也就是说,中国传统失蜡法的蜡模制作是使用经特殊手法加工的蜡料在固态下制作成形的。

    而西方失蜡法则系用蜡和松香配制蜡料,为改善塑性须加入少量动植物油。蜡模是用液态或半液态的蜡料以浇注、搪制或刷制的技法成形,也有将蜡压成片状贴附于模具内面的,细部修饰则多借助雕刻加工。

    无论是哪种中西方失蜡法,都需要大量蜡。而在自然界中,蜡虽然不罕见,但目前主角能够选择的却非常有限。

    这让他不得不又把目光对准了这一窝觊觎已久的蜜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