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唐打你吐蕃,怎么打都能打。

    就跟李易那时的拼刺刀一样,有时候并不一定非要拼。

    倭国的军队在特殊的地形和情况下,挺着刺刀冲锋,他那时的国家军队也能挺着刺刀上去。

    一千羽林飞骑上马,郭知运亲自带队,他是武将,不惧这个。

    不过他还是被保护在队伍中间,他是节度使,万一真挂了,队伍谁指挥?

    吐蕃的一千骑停在十里地的位置,不再前进,等待。

    羽林飞骑和其他的骑兵、步兵都出去了。

    双方逐渐靠近,远远的能够看到对方的时候,一同催马。

    马的速度越来越快,羽林飞骑的队伍开始分成梯队,相互之间逐渐拉开距离。

    在离对方一百多步的时候,羽林飞骑第一部分直接开弓放箭,瞄都不瞄。

    箭射出,一拉缰绳,队伍分开,朝两边斜着跑出去。

    紧跟着后面的队伍再次射出箭雨,也斜着跑出去。

    吐蕃的队伍采取的同样的方式,不同的是,他们的比较飘,因为……逆风。

    这就没办法了,夏天啊,风从东往西吹,双方又不可能调换一下位置。

    一个接一个梯队攒射,吐蕃倒下几十人。

    双方队伍同时并向而行时,羽林飞骑苦练的技术发挥出来了。

    他们的教官不是李易,李易只能教他们打枪,他们的教练是郭子仪。

    然后李易看到郭子仪教,又想出来两个好的游戏,棒球和羽毛球。

    练习的是迎球判断,棒球其实速度没有羽毛球快,投手的世界记录也就是四十多米每秒。

    比起弓箭的速度差很多,而且球大,弓箭能够看到的部位小。

    练习棒球的原因在与正面接球,当球飞过来的时候,许多人是下意识躲避。

    接球手不是,他们必须要接住球。

    而羽毛球的扣杀可就快了,李易要求所有扣杀的时候尽量往人的身体上扣。

    锻炼的是爆发力与反应速度,现在就用上了。

    双方平行的一段时候,互相依旧放箭,然后……

    然后没人去接对方的箭,箭飞过来是一个小点,不是横着飞的让你看到。

    大家采取的相同措施是镫里藏身,躲到马的另一边。

    差别在这一刻出现了,羽林飞骑镫里藏身的时候又一次弯弓搭箭,然后从马腹下面射出去箭。

    这个是郭子仪所教,在郭子仪看来,只要可以有姿态摆正空间,就能射箭。

    一队队的跑过去,吐蕃人相继中箭,羽林飞骑有的马中了箭,跑远了,不玩儿了。

    吐蕃骑兵的马跑得更多,那箭哪有那么准的,说扎在马身上就扎在马身上。

    但想用箭一次射死马,不可能,除非射到马眼睛上,穿透了。

    一轮交接过去,吐蕃倒下百十来人,羽林飞骑一人没倒,还有的人居然把敌人的箭给拨开了,也不晓得他是怎么看到的。

    郭知运同样连续开弓,也懂得躲马的后旁边。

    “拉开距离。”樊凡一次接触,判断出来了,敌人的弓射程比自己一方的近。

    自己用的弓更强,那就不用在同一个距离与敌人互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