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吧,之前有的县令是买的官,并不是考科举考上的人。”

    李易知道有许多官员走门路了什么的,先买个外九流的官。

    一般没人去仔细查外九流的官,在外九流升官的时候,继续花钱。

    买着买着给自己买成了内九流的官,再买。

    买到县令的位置,当上县令,县中的事情不需要县令管,有吏员。

    “可有应对之法?”李隆基懊恼。

    官员考核环节方面出了问题,有的官员不行,居然被评了个上等。

    都这样干,大唐会完的。

    “那不是有皇家第一巡查团么,吏部查查官,叫他们查吏部。说起来,钟绍京的字典,不晓得编纂到哪一步了。”

    李易说到巡查团时,想起了自己的字典。

    框架已经给钟绍京了,过去很长时间,怎么还没编完?

    “字典的拼音标注费劲,钟绍京找的人专门学,由于许多字读音多、字义也多,确实不好弄。”

    李隆基为钟绍京说了一句话,钟绍京很努力了。

    编字典,编好了会留下名字,而且字体还是他的字体。

    别说钟绍京还有点能力,即便是个大贪官,也不会在字典上出问题。

    对官员来说,能够修史,是个美差。

    一般参与了修史的官员,都能得到陛下赏识,然后当大官。

    “他可以先拿出来一本简单的,百姓用来看,正好金仙公主愿意印书,扔给金仙公主印,我庄子没时间。”

    李易觉得不用上来出一个完善的大字典。

    小的那种,简单介绍一下,非要百姓人手一部辞海?

    李隆基露出恍然之色,对,百姓有一个小的字典够用。

    “如此想办法催催他。”李隆基点头。

    “三哥,另外从长安到洛阳的轨道路,该修了,蓝田县的水泥厂过两天能够大量烧水泥。”

    李易始终没忘水泥路轨的问题。

    “京兆府及周围的空闲人手,全跑过来挖水网、修各县的路、各村的路、村里百姓的房子。”

    李隆基发愁了,以前是没钱,百姓干活也不积极。

    如今朝廷有钱,给的多,是曾经的三倍。

    百姓纷纷跑过来,准备干到地里应该再种一茬什么作物的时候再回去。

    “让洛阳从那头先修,这边的水泥运过去,洛阳人多。”

    李易指指东边的方向,洛阳在那。

    “好。”李隆基再次答应。

    第二天的时候,一道修路的旨意下去,快马送到河南府洛阳。

    一说三倍工钱,洛阳四处找活干的百姓们果然不抓蚂蚱了,全要求参与修路。

    时间又一晃,五月到来,天气炎热,太行山以东的地区降水很少。

    蚂蚱飞来飞去,却形成不了规模,鸡鸭先成规模了。

    百姓们纷纷压井浇地,明明干旱,地里却总是湿润的。

    “诸卿,今年的收成有了。”李隆基看过那边各州府送上来的奏报,笑着与姚崇等人说。

    “恭喜陛下。”姚崇三个同时出声。

    “好,都高兴,主要是水井好用。”李隆基颔首。

    接着话锋突然一转:“新授县令入朝谢恩还有几天?”

    “明天就是。”姚崇不明白话题怎么转到这事情上。

    “好,明天好,在含元殿。”李隆基笑容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