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是说此,公孙弘这才言道:“乃是臣无用矣,四十余岁还尚未得举荐而为吏,能考过殿下此次所行之科举,当真为臣之幸也”。

    “哈哈,公孙先生不必如此说,又言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此因人而异之。然亦未有人言,必要在少年之时便得道也。

    且先生的确是有才之人,当初那和氏璧还是历三代之楚王,其才识得之,而不至于将其明珠暗投也。

    然在行此次科举之时,也并未定之,年长者,不可行之,固此,先生不必有何芥蒂”。

    刘荣的一番话,是令公孙弘,甚是感动,当即便是涕泪横流跪地言道:“臣以微末之能,而得殿下之用,臣定死命而报殿下之恩”。

    此时之公孙弘是彻彻底底的对刘荣心悦臣服。

    …………………………………………………………………………

    然这汉家第一次的科举,到此便是完全落下来帷幕,此次参与科举一人走近三千之众,然却只有十人得中,得选任为官。

    刘荣更是想起了后世,科举高中之后要游街夸官之举。

    当即便命人,将这十人之名讳以及其所得之官,尽皆记录在案写在告示之上,张贴在长安城中各处。

    如此,科举便再次成了,令整个长安而为此震荡之事。

    然考中科举之人,当然是不用再到此处观之,然这张贴科举榜单之处,被长安城中之百姓围的是水泄不通。

    这些百姓,皆是想知道,到底是何人,能得天家之看中,从一介白衣而做了官吏。

    长安西市之前,便是张贴了一张如此之榜单,然见此,西市之上的小贩,以及路过之人,皆是围上去观看之。

    然西市之人多是长安城中最底层的人,看了半天却是无甚人识字,皆是不知这告示之上说的是何事。

    还是在拥挤的人群之中,一人挤到了最前侧,大吼一声道:“尔等休要再吵闹,让我来读这告示上之言!!”。

    闻此言,原本还是十分吵闹之人群,却是相对安静了下来。

    只见这人看着告示,是言道:“此乃是前些时日那科举,考过之人之名录,榜首之人乃是东郡人士,颜异,得官秩比六百石,其二,蜀郡司马相如,得官五百石…………”。

    如此,不多时,这人便将这告示上之言,尽皆宣读了出来。

    闻此言之人群之中,又是炸开了锅,颜异所住之酒舍之掌柜贺相赫然便在此列,然其自然是识字之,却是路过晚了,见到众人距聚集在此围观什么,便也凑前而观之。

    当听到东郡颜异之名后,其是喜不自胜,“少主得中了,少主得中了!!”。

    接着便是兴奋的归家而去。

    其如此,却还是有更为惊讶之人,当听到有人言道其中有之人乃是河东郡之义纵,其中数人皆是惊的目瞪口呆。

    其中一不过十岁之孩童便问道其身旁之父,道:“父亲,什么是科举得中?”。

    一转头,这孩童身旁之男子,抚摸了一下这孩童的头,便是呵呵笑道:“考过了这科举便可做官了”。

    然这男子是个连大字也不识得几个的人,怎么会清楚,这科举到底该如何考取,不过其却是知道一点,似乎只要考过这科举,便能做官了。

    闻此言,这孩童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接着便又问道:“适才所说的义纵,是不是就是住咱们家一侧的那个义纵”。

    这男子是一点头叹息道:“应便是他!”。

    言毕是心中暗道:“如此穷困潦倒之人,想不到也能做官………………”。

    “父亲,等我长大了,也要考科举!”,这孩儿是十分认真的说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