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来的时候,方子安还以为这又是一道要征求中兴国策的题目,心里还颇为惊讶。高宗皇帝居然这么开明,殿试之上也要问这样实际的问题了然而下半段题目一出来,方子安大失所望。整个题目其实早已不是谈论实际的国策,而似乎赵构在抱怨发泄他的不满。简单来说,便是赵构抱怨大宋上下居然不对他感恩戴德,是他在大宋要亡国的时候稳定了局面,阻止了灭国之祸。是他将社稷从飘摇之中解救出来,将百姓们从颠沛流离之中解救了出来,经过这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完成了国力的中兴。居然大宋百姓还有意见,还毫无感恩敬畏之心,还纷纷乱说话,乱指责。这让他很是恼火。于是他得出结论便是,虽然社稷中兴,但是百姓教化缺失,礼数不存,民智倒退,所以理所当然认为需要进行一场人心的洗礼。兴理学而收人心。他不想听到任何对中兴之世的质疑,他只想知道如何兴理学而收拢人心堵塞人的嘴巴,让大宋上下闭嘴指责。他要问的便是能不能做到这一点。

    方子安理解了这个意思,心中不禁觉得可笑之极。解决不了问题,我便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杀是杀不得的,便需要一套理学思想来洗脑,这便是这道题中隐含之意。这个题目,方子安真的是无处下手了。

    “殿试开始,此刻开始,不得喧哗,不得离席。日暮封卷,不得拖延。请八位读卷官监考秩序。请皇上下殿歇息。”秦桧大声宣布道。

    赵构站起身来下了宝座阔步离开,众臣和举子跪拜相送,之后纷纷落座,研墨沉吟开始答题。

    方子安脑子发胀,他实在不知道这道策论题该如何去写。他坐在那里发愣了足有半个时辰

    也没有任何的动作。抬头间,他无意间看到了一束目光正看着自己,那是史浩,他是八位读卷官之一,在场监考。

    史浩的目光是透彻而恳切的,他似乎理解方子安的苦恼,但是他的目光中满是鼓励之意。他对着方子安微微颔首,扫视了一眼金碧辉煌的大殿,抖了抖身上的官服便转了头。方子安想了想,明白了史浩的意思。史浩是要告诉自己,要顺利入仕才是重中之重。立足朝堂之上才是目标。所以不要纠结于其他的东西。就算这策论题实在偏颇可笑,但那是皇帝的策论题,他必须认真的写文章,认真回答。

    方子安叹了口气,他明白史浩是对的,到了这个时候自己绝不能意气用事。不管怎样,也要好好的构思好好的写。自己无需去想的太多,改变不是今天,而是以后。稳定情绪之后,方子安开始铺纸磨墨,脑子里回忆一些自己读过的相关文章,拼拼凑凑摘摘选选,倒也很快顺利的写了起来。

    大殿一角,一名举子也抓耳挠腮的不知道如何落笔,一个时辰过去了,他的答卷上没有一个字。他便是秦坦。毫无疑问,秦坦这一次也顺利通过了春闱大考,因为题目他早就知晓,所以即便史浩评阅他的答卷也没有任何的疑问,只能让他过关。但今天这道题是皇上亲自出题,之前谁都不知道是什么题目,就算是他祖父秦桧都没敢问皇上要出什么题,所以,秦坦如何答得出来。

    他连续几次将目光投向祖父和万俟卨汤思退梁师道等人求助,但这些人似乎都无动于衷。秦坦不知道如何是好,他想,今天怕是要砸锅了。所以他坐在位子上如坐针毡,煎熬无比。

    大殿门口,有人影晃了一下。万俟卨看得真切,他走向秦桧躬身拱手道“秦相,下官去解个手。”

    秦桧沉声道“去便是,速回,不得耽搁。”

    万俟卨点头低声应了,走出殿外。下了台阶后,栏杆后一人缓步而出,将一张折叠的纸片递到万俟卨的手里,一言不发快步离开。万俟卨将纸条攥在手心里快步回来,秦桧投来目光,他微微点头回应,然后装作巡视考场缓缓在举子们的桌案之间踱步而去。行到秦坦身旁,他用身子遮挡了他人的目光,将纸条迅速塞到秦坦手里,又缓步踱开。

    不久后,秦坦忽然才思泉涌一般奋笔疾书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