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锦上去点了菜,王慎行不一会儿就过来了,两人熟不拘礼,王慎行坐下就开始吃,一边把事情说了。

    苏州有一个县令,可能是听说了她做建盏的事儿,动了念头。

    他们本地有一种紫砂泥,制出来一种陶土壶,是一种原色的壶,朴雅坚致,风格独具,那地儿的知府,与王慎行有些交情,就托人求到了他那儿,问财政阁有没有兴趣做做。

    唐时锦一听就觉得耳熟:“紫砂壶?宜兴?“

    “对,”王慎行道:“在宜兴丁蜀镇,王爷听说过?”

    唐时锦点了点头:“听说过。”

    她记不住紫砂壶是起于什么年代的,就问他:“这是新制出来的东西?”

    “嗯,”王慎行道:“据说他们本地最早只是做紫砂的小器皿,后来才开始制壶,近几年出了一个叫时大彬的匠人,制壶制的颇好,送过来几个,我瞧着也挺有意思的,回头送进宫你再瞅瞅。”

    唐时锦道:“成,我先看看做到什么程度了。”

    于是她回去之后,王慎行就差人把壶送了进来。

    唐时锦脑海中的紫砂壶,大多是西施壶的样子,就那种大肚子小嘴,圆嘟嘟的那种壶型。

    但这会儿不知道是不是还没有,送过来的大多是扁壶,还有方壶、提梁壶,也有几个圆珠壶,都超级大……只有一个僧帽壶,样子像僧帽,唐时锦觉得还挺可爱,其它的,她感觉都一般般。

    而且她这种大俗人,就不怎么喜欢这种朴实的颜色,桃成蹊也不喜欢。

    正好炎柏葳那边招人议事,唐时锦就派人等着,等他们议完了事,顺便请过来,想看看文人会不会喜欢。

    于是他们就过来了。

    但并不意外的是,他们也不怎么喜欢。

    大家一致觉得笨重了些,尤其又是这种朴素的颜色。

    唐时锦并不知道时大彬在后世是很有名的,她就直接叫人回了王慎行,说东西是好东西,但壶型都不好看,太大了,让他们往小壶圆壶自斟壶上头做做,等做好了再送上来瞧瞧。

    余外还赐了这个时大彬两斤东山茶。

    赐茶是一个象征意义,对于这种新出的东西,还是需要鼓励的,同时也给王慎行面子,表示东西确实给我了,我也确实看好,并不是推托。

    她并不知道像背壶、自斟壶这种,都是清代才开始时兴的,这会儿还没人做,但幸好这种名字,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

    所以她真的是无意之中,推动了紫砂壶的发展。

    吩咐完了回去的时候,就听王恂实在跟炎柏葳说话:“怎么不见侯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