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觉的低声吟诵,眉宇间愈发凝重。

    “……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好一句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她没有抬头,再次细读,偶有所思停留,脸上却愈发的欢喜,然后,抬头。

    她抬头,看了一眼傅小官。

    傅小官尴尬的摸了摸鼻子,这特么的,老头喜欢显摆啊。

    她又低头,取了第二页纸。

    “江北月,清夜满西楼。”

    “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沈钩。月缺几时休。……月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天上共悠悠……”

    时间仿佛在此刻沉淀,董书兰数次细读两首词,过来许久才抬首,看着傅小官,问道:“恕书兰唐突,这两首词……皆为公子所作?”

    傅小官轻轻点了点头,“小姐见笑。”

    “这首词为何没有词牌?”

    “望江……北,江北月”

    “这是望江南的词牌律。”

    “嗯,”傅小官点了点头,“这无所谓,江南江北都行,只是我写的江北,就这样随意叫了。”

    “诗词之道岂能随意?”懂书兰似乎忘记了此行的目的,也忘记了面前这个少年两个月前的孟浪,与傅小官较起真来。

    傅小官苦笑,摸了摸鼻子,“好吧,那就叫望江南,江南月……第一句改为江南月,清夜满西楼。”

    “如此……甚好!”

    “这首南歌子,可惜此刻才见,如若放在昨晚临江诗会,傅公子之名当……传遍临江了。”

    “啊,昨夜有感偶得,董小姐谬赞,我也汗颜,来来来,请喝茶。”

    傅大官听的一愣一楞的,但他明白了一点,儿子的这两首词极有水准。他的心花儿怒放,对身后的管家张策吩咐道:“如此兴事,当浮一大白,去取西山琼浆,请贵客品尝。”

    董书兰不知道什么西山琼浆,她的心思还在这两首词上,因为这两首词实在太好。

    “请傅公子解惑,游人都上十三楼,十三楼指的是什么?”

    傅小官心里叫苦不迭,果然装逼被雷劈。

    他又摸了摸鼻子,“我喜欢十三……此为虚数,你也可以理解为站得高看得远。”

    董书兰秀眉一凝,若有所思。

    十三楼……是真的很高啊,试想自己若站在十三楼,放眼望去,世间风景尽收眼底,这体现了词人宽广的胸怀与立于天地间的写意。

    试想,如果改成游人都上三楼,这气势顿然全无。

    好一个十三楼,妙极!

    事实上,十三楼原本是前世宋代杭州的一处名胜,可傅小官并不知道这个世界有没有这么一处地方,所以……他是瞎掰的,于是,董书兰成功的脑补了那一番景象,并将此升华,导致了她对傅小官的彻底改观。

    董书兰以为,诗人皆以诗词抒发胸中之意,傅小官当然不会例外。

    昨日端午,傅小官立于楼间,有感而发作出了这两首词,南歌子.游赏一词借端午游历,以写意的笔法描绘出文人雅士听歌饮酒之豪迈,令人读之欲然飘仙。而诗人于念想中登十三楼而赏天下,这是大志愿。

    而望江南一词,诗人以月抒怀,句势顿挫峭拔词意极具匠心。细细品之,回味悠长,清丽洒脱令人难以忘怀!

    “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地共悠悠……”

    “公子……高才!”

    董书兰起身,向傅小官一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