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长生兄弟画的真细致,标致的也很详细。”

    “他这三年的生活比我可丰富多了。”陶七妮嘴角噙着笑意看着大大的舆图说道。

    “委屈陶妹妹了,窝在山沟里。”钟毓秀心疼地看着她说道。

    “谈不上委屈。”陶七妮微微转头看着她温柔地一笑道,“我有很多事情可做,况且我喜欢。”

    “咱们坐下说话。”钟毓秀拉着她坐在罗汉榻上,正好可以将墙上的舆图看个清楚明白。

    “怎么京杭运河旁边还画了一道。”陶七妮敏锐地看着舆图说道。

    “哦!”钟毓秀闻言笑了笑,拿起小方桌上的茶壶为她们俩倒了两杯凉白开。

    “这个呀!因为漕运,黄河段因为泥沙淤积,基本废了。”钟毓秀端起茶杯看着她又道,“所以开凿一条辅助的运河,这京杭运河不至于废了。”

    “哦!”陶七妮了然的点点头,“以后走海运,这漕运……”微微摇头道,“还需要吗?”

    “当然需要了,又不是所有的船都那么大,商船的话水运更加稳妥,便捷!”钟毓秀哆了两口,润润嗓子道,“这每次战争北方就躲不开,被战乱霍霍成一片废墟,百姓流离失所,向南方迁移。大运河的开掘加强南北交流,这样联系就不会断了。”眸光平和地看着她说道,“宋人张方平曾说: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点点头道,“深以为然。漕运始终是维系朝廷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特别是随着大量人丁南迁,南方不但是粮草重要的来源,也是赋税之地,而国都在北方。这就出现了政治、军事与经济分离的状况,漕运对于各朝廷政治、军事意义更加突出。朝廷年复一年地进行着南粮北运,漕粮几乎供应京城所有居住人员的日常食粮,并极大地支撑着整个朝廷和六部衙门的正常运转。与此同时,漕粮成为支撑王朝军事粮草补给,历代分布各地的庞大地方驻军、漫长边境线上的防御与进攻、四方征讨的各种战事,许多都是以漕运作为强大物质后盾的。”顿了一下又道,“漕运之便,泽被沿运河两岸,不少城市因之而兴,还促进了扬州,苏州,杭州等沿岸城市的兴起。”

    陶七妮惊讶地看着她,有些难以想象。

    “陶妹妹那么惊讶干什么?这史书不是白读的。”钟毓秀清澈的星眸看着她说道。

    “史书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陶七妮澄净的双眸看着她说道,“你读到的什么就是什么?”

    钟毓秀闻言眼前一亮道,“对对对!以史为鉴,知兴替,史书上讲的帝王将相居多,可这背后确实芸芸众生。”

    “哼……”陶七妮轻哼一声道,“谁让这笔杆子只盯着上面,老百姓不识字,没办法替自己说话。”

    “可他们心里有杆秤,眼不瞎、心不盲。”钟毓秀黑的发亮的双眸看着她说道。

    陶七妮笑着重重的点头,“钟姐姐说了巩固朝廷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并且方便南粮北运。其实更大的是它积淀了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有人将大运河誉为大地史诗,它与万里长城交相辉映,在这大地上烙了一个巨大的人字,同为汇聚了祖先智慧与创造力的伟大结构。”

    钟毓秀闻言摇头失笑道,“你这评价……不过运河养活了两岸的百姓。运河开凿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漕运,实实在在为了漕运的目的而生。现在更加感觉漕运支持着王朝的生命。”深吸一口气道,“这要不是咱们注重海运,只能靠漕运。可这海运,海盗与海上风险不能忽略。也幸好长生兄弟懂这方面,不然这海运就搁浅喽!”

    陶七妮闻言微微勾起唇角莞尔一笑,“粮草北上,这棉花可以南下啊!”

    钟毓秀微微眯起眼睛看着她说道,“这棉花现在看来更适应北方种植,而这丝织业江南更为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