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这代代传承,时代罔替的礼义廉耻、人伦道德,让华夏民族即便在两千年之后的新时代,也依旧能自豪的喊出一句: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华夏’一词,也正是由此而来。

    但草原民族在历史上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一种十分落后的时期。

    正如管仲所说的那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如今的草原民族,乃至于未来千年的草原民族,便都停留在‘仓廪不实,衣食不足,顾不上礼节、荣辱’的阶段。

    在草原普行的价值观念当中,没有华夏民族所习惯的人伦孝悌、礼义廉耻的内容,也没有仁以待人说法。

    草原民族所信奉的,是和华夏文敏几乎截然相反,极度接近原始社会,充满野蛮的丛林法则——成王败寇,生存至上!

    和残酷、冰冷、野蛮的兽类一样,草原民族,可以为了一块领地大打出手,可以为了食物而生死决斗。

    在必要的时候,草原民族甚至并不介意用同类的血肉,来填饱自己饥肠辘辘的肺腑,以确保自己的生存。

    华夏文敏对草原文明持“率兽食人”的评价,便是出于这个现象:相比起站立走路,带领人民、保护人民的华夏君王,草原民族的霸主,更像是带着野兽外出捕猎的兽王。

    与辛勤劳作,耕种土地来保障生存的华夏百姓相比,几乎以掠夺、杀戮为主要生存手段,以游牧为补充手段的草原民族,也更像是稍有人类特征,却还没有完全开化的野兽。

    而在野兽群,年老体弱的成员被抛弃,显然也就是在正常不过的现象了。

    普通成员、底层阶级的牧民如此,那草原民族的贵族,为什么也很少有活过三十岁的呢?

    总不至于连贵族老爷,都会被部族赶出去,在草原上自身自灭吧?

    这个问题的答案,必然会让华夏民族大跌眼镜。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年龄超过三十的匈奴贵族,恐怕巴不得被部族赶出去自生自灭!

    原因很简单:被赶出部族,好歹还有那么一丝虚无缥缈的生存可能。

    再不济,也终归能多活几天。

    但‘被赶出部族’的待遇,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匈奴贵族能得到。

    因为在匈奴贵族年近三十,身体开始出现明显的机能下降时,部族内的氛围,就会被一股浓烈的火药味所充斥。

    先前提到,草原民族的社会秩序,几乎完全遵从丛林法则。

    那丛林法则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呢?

    ——强者支配并拥有一切,弱者被一切拥有并支配!

    和狼群一样,匈奴部族的头人再显露出老态时,部族中年轻力强、雄心勃勃的青壮,便会层出不穷的对老狼王发起挑战!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匈奴贵族会在无穷无尽的决斗、刺杀中的度过。

    这些挑战、刺杀匈奴贵族的,可能是他们的兄弟、儿子,甚至是孙子。

    为了保证自己不被杀死,匈奴贵族只能将发起挑战的兄弟、儿子甚至孙子一个个杀死。

    但这些年轻的部族成员当中,早晚会出现一个足够强大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人会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强壮。

    但年近暮年的匈奴贵族,却会在时光流逝下一点点变老、变弱,变迟钝。

    此消彼长之下,这个老贵族被一个青年甚至少年刺死在地,也是早晚的事。

    所以,才会有‘匈奴贵族老后,恨不得被部族赶出去’的说法。

    ——比起整天心惊胆战,且结局注定的暮年贵族生活,草原即便再危险,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