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也一步步的取代了木柴的位置,成为不少百姓生火做饭取暖的首选。如果只烧柴和碳,北京周遭的山林早就被砍成沙漠了。

    可以说,北京的发展和人口的膨胀,和煤的开采不无关系。而这八里庄,距离西山不过二十里。煤倒是不用往京城里去买了。

    现在的条件,焦炉是不用想了,张石川就想着用烧木炭的法子试试看能否烧制成功。

    好在烧炭赵元化是会的,便按着烧炭的法子,先把地上铺了一层木柴,然后在木柴上把煤块堆成一堆,外头用黄土和泥封成坟堆状,下面留了三个进气孔,坟堆上留了出烟孔。从下面的进气孔点燃。

    见着上下的煤炭都已经燃烧起来,张石川就想用黄泥封住进气孔和出烟孔。

    赵元化说道:“小川啊,这个焦炭我不懂,不过烧木炭都是要等烟由黑转青,再由青变无色才能封窑,你现在封是不是早了些?”

    “额……这样啊。”张石川挠了挠脑袋,理论知识他不缺,可是这些毕竟从未实践过。于是他决定听老人言,等不冒烟了再说。

    中午这一餐可算是热闹,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足足五十多口子人,几大锅热腾腾的米饭,肉皮冻、炖猪肉、猪油炒白菜的香气飘散在院子里。桌椅板凳碗筷都不够,众人都是从家里拿了碗筷,装了饭菜随便蹲在一个角落就大口大口的吃了起来。

    管饱啊!白米饭和猪肉管饱!天底下哪里找这好事去?

    张石川也端着碗这溜达溜达,那儿聊几句。这是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个年代的农民,自然要好好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

    众人知道他是庄子的小员外,又见他小小年纪一点架子也没有,都愿意跟他攀谈。当张石川听到一亩地一季只能收两石麦子或者小米,不由得一皱眉,一亩地才出二百多斤粮食,这也太少了吧……

    李老汉以为这个小员外不懂农事,笑呵呵的到:“小少爷,您身子尊贵,自然不知道这庄户艰难,若是赶上好年景,一亩地能打个两石粮。若是赶上年景差,一石也是有的。”

    张石川眉头皱的更紧了:“若是如此,这对半的租子,一年到头来可不是白忙一场?”

    老汉苦笑着摇摇头:“若是赶上旱涝,一石都收不上,一年下来还要倒贴钱给东家交租子呢。就说四十四年那场大旱,咱这庄子几乎绝收,那一年可是……”

    旁边有个汉子见张石川面色不善,忙插嘴道:“如今这可好了,新东家一句话就免了咱们一半的租子,如今只盼着能有个好年景,多收几斗粮,也能富裕一年。”

    张石川一冲动差点说要把租子全免了,他现在可不在乎这两百多亩地的这点租子,一锅香皂卖出去就够了。可是还是忍住了,不能太张扬,如果真免了租子,传到外头去,特别是传到京师里那些达官贵人耳朵里可是大大的不好,这个出头鸟可不能做。

    这就是康乾盛世?回想起过年在厂甸庙会闲逛的时候见到的平和景象,看着一个个端着碗大口咀嚼着的老乡们,他开始产生了怀疑。好年景能吃个饱,差一点就要挨饿,灾年卖儿卖女,甚至有人饿死,这可是京郊十里的地方啊!想到这些,吃东西都已索然无味了。

    “这地里都种些什么作物?”

    “主要是麦和稷,也插种一些菽。”

    “有没有种过土豆、红薯和玉米?”在张石川的印象里,这三种高产耐旱作物,早在明朝就已经由西班牙人带入了中国,为什么这么好的东西,就没有被推广开呢?

    众人听见这几个词都是一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的茫然。张石川又把三种作物的模样大概形容了一遍,有个人道:“小员外说的这玉米,可是玉蜀黍?”

    “对对对!玉蜀黍!你们种过?”

    “种过。”

    众人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