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主薄傅磬陪着往大沽口码头去了。

    既然来了,传说中的大沽炮台自然还是要看一看的。

    这傅磬就是本县人,四十出头的年纪,考了二十多年的功名还只是个秀才,屡次考试落第,只得在县衙里当了个主薄,不过傅磬还是有些学问的,尤其是对大沽历史可谓如数家珍,一路上说说停停,倒也是个称职的导游。

    一路向东,已经能闻到了海风的腥味,又走了几里路,海河入海口映入眼帘,十几艘各式帆船停靠在码头上,与宽阔的海河入海口和后面更加浩瀚的渤海相比显得如此渺小。走进了才发现,这些船小的十几米,大的竟然有三十多米,也不算小了。

    张石川本以为这大沽不是口岸,应该只有些渔船,像十三阿哥所说的,不过是个烂泥摊子,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商船,便问傅磬其中缘由。傅磬给出的解释是这些船有些是由江南载了绢丝粮米等物漕运到直沽,再转道往东到大沽然后运往关外锦州、旅顺口和凤凰城等处。

    “凤凰城?”张石川问道。

    锦州和旅顺他是知道的,这凤凰城是哪里?问了半天才明白,是丹东往北百余里的一座城。哼哼,说是运到什么凤凰城,其实说白了往下一拐弯不就是朝鲜了吗?这不是走私是什么?张石川心里想道。

    不过走私不走私他没心情管,他所关心的是能不能租到或者买到船,还有能出海的船工,现在看来问题不大了。既然能跑朝鲜,跑日本当然也没问题。

    大沽口炮台,或者说炮台遗迹更贴切一些。

    只是一片滩涂上几个高高坟起的土包了。一门炮都没有,如果不是傅磬说这就是炮台,打死张石川也不会相信的。

    傅磬也知道外来人第一次见了这些土包都不会相信这是炮台,便说道:“本县县志上记载,大沽口炮台始建于前明嘉靖年间,主要为抵御倭寇骚扰,拱卫京师安全。大清入驻中原后颁布禁海令,本已破旧的炮台就如此荒废了。康熙二十三年废除禁海令,大沽口才又逐渐恢复了点昔日风光,又因沿渤海湾海面太平,不像江浙福建一带有海寇作乱,故而这炮台也没有修缮,那些墙砖也都被百姓运走盖房子去了,只剩下台中的土封,才有了今日景象。”

    张石川听了这个解释再看看这些不长草的大土包,这才明白了,心中不由叹了口气: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大沽口可一直都是个挨揍的地方。

    一百多年后八国联军就是在这里登陆,然后一路打进北京,把慈禧那个祸国殃民的败家老娘们给吓得一路屁滚尿流的跑到西安去的。

    现在虽然是太平年月,可这大沽可是京师的东大门啊,居然一点不设防?再想想这大沽县绿营里居然还有李连奇这种素质的基层军官,估计陆军战斗力也好不到哪儿去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

    张石川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这些事可都是一百多年之后的事了,自己管那么多干嘛?下辈子知道,可这辈子是看不到了。

    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自己可是赶上了康雍乾三朝盛世的幸运儿,现在又算是抱上了以后雍正皇帝的大粗腿,好好过自己的小日子吧,赚钱赚钱!

    溜达了大半天,张石川觉得腿都要跑细了,就带着众人往回走了,把河口和沿海转了几处地方却没有见到造新船的,按理说船厂应该就在海口和码头附近才对啊,便又问傅磬:“大沽这边可有船坞?怎么一路上都没得见?”

    “回大人,船坞倒是有一个,方才我们也路过了,只是此刻里面并没有船罢了。”傅磬回到。

    “没船?不用造新船?”

    “回禀大人,那船坞并没有造船的能力,只能修缮一下破损船只。想是这些天没有船需要修补,故而空着。”

    “那如果我要想买艘船,应该去哪里买?”听说大沽造不出船来,张石川不由得大失所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