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人文艺术,取材神话,音乐着意于表达诗词的曲折美妙意境。”

    “没料到,这东西后来却发展成了西方文化中大众娱乐的前身。”

    “格局巧妙的急用了意国曼妙的歌喉,不但贵族们喜欢,而且平民百姓,尤其是商人和中产阶级也附庸风雅。”

    “自从威尼斯建立了世界上的第一家公众歌剧院,自那以后,只要肯掏钱,谁都可以去歌剧院过把瘾。”

    艺术走向平民当然是件好事。

    秦键灌了一口酒,舒坦。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随着看歌剧的人越来越多,歌剧剧目的音乐质量和艺术评委也大打折扣。”

    “买票看戏的人多,供不应求,创作自然粗糙滥造,写作快手几个星期出一部歌剧出一部歌剧,这并不是天方夜谭,而且艺术要求较低熟练的匠人都能一挥而就。”

    这听起了倒有点像国内流行乐坛上的口水歌。

    需求决定市场,古今中外皆如此。

    “这种似乎不动脑筋的写作习惯一是意国作曲家的专长,罗西尼,萨玛蒂尼等人依然保持着这个传统。”

    “这令贝多芬这样在创作中绞尽脑汁赋予思辨的德国人鄙视的同时又格外嫉妒。”

    哈哈哈哈,心疼贝大爷一秒。

    ““写得快,当然不见的写得不好,但陈词滥调和滥竽充数的概率的确比较高。”

    “当歌剧的发展陷入了重复的‘套路’之后,故事本身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情感不再是公众的关注点。”

    “人们忙了一天,晚上到歌剧院不为别的,就是找个乐,寻求点感官上的愉悦和刺激。”

    这一段有点像在评价今天的网络现象。

    老子打开app只是想放松一下而已,作者你写的是个啥?

    远古的套路,狗血的剧情,粗糙的文笔,还有不稳定的更新。

    真是够了。

    “于是,咏叹调迅速发展了起来,不管什么剧情,只要有好听的曲调就可以了。”

    所以可以理解咏叹调为脑洞吗?

    秦键再次端起易拉罐。

    咕嘟。

    “甚至为了博人眼球,出现了男扮女声的阉人歌手,为了出名捞钱,不惜违反自然,以男性的气息支持似女性般富于诱惑力的花腔技巧。”

    这...

    “所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有见识的文人中,很少有人为歌剧说好话。”

    难怪格鲁克「前文提到的萨玛蒂尼的学生」要进行歌剧的改革,瓦格纳「贝多芬后的德国音乐届的时代巨匠」之所以对以前的歌剧传统嗤之以鼻。

    这其中确实是有必然性。

    如此看来,把歌剧的发展看成一个国家的音乐艺术高度的标志这一观点,的确是有点误会。

    按照这一说法,歌剧的发展有点像今天的电影。

    大制作,高产出,但真正有意义的杰作确是凤毛麟角。

    不过电影他没兴趣,也不不关心。

    对秦键而言,有时间练练琴,听听音乐,也比看电影来的实惠。

    话回到歌剧,对于国人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观赏起来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语言文字上的障碍,一经翻译过来的语种演唱,几乎无法卒听。

    国内各大剧院每年都会排演数不尽的歌剧剧目,可真正去聆听艺术而不是附庸风雅的又有多少?

    要在国内发展歌剧,路漫漫其修远。

    长叹一声,秦键仰头一口干尽了易拉罐里的最后一口啤酒。

    片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