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是比较稳的选择,要不要试着突破一下,投NC呢。”

    NC?

    肯定不是心里想的那个意思。

    想了一会儿,他才弄明白魏老师的意思,NC应该是指《自然·通讯》Nat. Commun.期刊,简称NC。

    这期刊虽然影响因子不高,只有10出头。

    但带了《自然》二字,从档次上来讲,一般认为是要比AM高半级的。

    许秋沉默不答复,这种问题还是让魏老师纠结去吧。

    “那还是投AM吧,稳妥点,”魏老师道:

    “投NC,对有机光伏的材料口来说,难度比较大,他们更偏向于接收偏理论方面的投稿。”

    “好的。”许秋点头回应。

    不同期刊,其实对收取的稿件也是有侧重点的,在子刊上表现的相对比较明显。

    比如,AEM,就是《先进材料》Adv. Mater.(AM)关于能源分类的子刊。

    “你先按照Wiely的模板写吧,不过要注意AM是没有Article的,格式就按Communication写。”

    “好的。”

    接着,段云进行汇报:

    “我的装置已经完成了九成,现在还在调试。

    就差最后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保证测试过程中,热电材料两端的温度恒定。”

    “搞快点吧,你这都拖了两个月了吧。”

    魏老师只说了一句,就放过了他。

    看来,段云的策略生效了,并没有起反效果。

    应该是他已经摸清了魏老师的脾气,对症下药。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

    十月一日是周三,所以这周还要工作三天。

    许秋专心写文章,剩下的事情都全部交给了陈婉清和韩嘉莹,主要是学姐带着学妹做器件。

    对于他的体系来说,还是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的。

    现在基于P2FBT4T-2OD的工作,是一个大工作,打算投AM。

    这篇文章,许秋肯定是一作,学姐二作,田晴三作,学妹四作,魏老师挂最后,做通讯作者。

    至于文章作者挂不挂段云和吴菲菲,要看魏老师的意思了,当然这个也不是很重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边角料工作,比如学姐之前的想法,研究这些给体材料的光吸收性能随温度的变化。

    再比如,基于PBT4T的器件,基于不同支链的P2FBT4T之间的比较,也是可以作为两篇小文章发表的。

    这些工作,哪怕许秋不是主要的参与者,他至少也能挂二作或者共一。

    至于为什么不把这些工作包揽了,一方面是人的精力有限,工作太多也忙不过来。

    另一方面,整个实验过程学姐也付出了很多,总不能连口汤也不给人家留。

    ……

    周二,吴菲菲的文章投了出去,如预期般选择了CM期刊,影响因子10左右,还算不错。

    同时,许秋和陈婉清之前共同一作,投到《大分子》期刊上的那篇文章,意见也返回了。

    三个意见都是正向的,最终编辑让小改,不需要补充实验。

    修改的工作,主要交给了陈婉清。

    许秋继续码字,韩嘉莹获得了自主制备器件的机会。

    周三,也就是国庆节当天。

    魏老师早上召集众人开了个小会。

    因为和上次组会间隔不久,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