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道:

    “A-D-A系列的小分子,是一类由A、D、A三个单元连接而成的小分子受体,两个A单元是一样的,D单元通常是也是轴对称的,因此分子通常为轴对称结构。

    优点是分子结构较为灵活,可以通过调节D单元和A单元的结构,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调控,比如光吸收范围、能级结构甚至共混薄膜形貌等等,材料的性能上限可能比较高。

    缺点嘛,目前效率很低,只有6%左右,未来能不能做到更高,不清楚。

    而且不知道效率低下的原因,相关说法很多,也不清楚哪种是正确的,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材料的电子迁移率相对较低所致。

    这个系列研究的人不多,主要是国内的几个组在做,魏老师的好友龚远江就是主力之一。”

    “嗯,那学弟你的倾向呢?”陈婉清问道,许秋总体的很到位,和她的想法基本一致,得到这些结论也不算太难,把相关的那几十篇文献吃透即可。

    “PDI衍生物和A-D-A分子,我个人的倾向是六四开,不过既然学姐选择了A-D-A系列,那我就选择PDI衍生物好了。”许秋道,他受魏老师的影响,对PDI体系额外关注了不少,而且心里已经产生了初步的实验想法。

    “怎么,不想和我做同一个领域嘛。”陈婉清突然换了一种幽怨的语气,说道:“韩嘉莹肯定是跟你的,哎,我又要一个人奋战了。”

    “自古红颜多薄命啊~~~”陈婉清悲愤道。

    “学姐别这样。”许秋再再次扶额,学姐最近是不是电视剧看多了,又把自己给代入进去了。

    不过他还是耐心解释道:“我这是出于保险的考虑,如果我们都去研究同一个领域,万一失败了,就得从头在来,但如果我们分开成两个领域,假设其中一个领域有了重大突破,另外一个领域如果没有前景,便可以暂时放弃,再一同专攻取得突破的那个领域。

    只要保持沟通,这种程度的切换研究领域,对我们来说难度不是很大。”

    “行吧,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勉强说服我了。”陈婉清恢复了正常,随后挪揄道:“韩嘉莹,你更想做哪个领域呀,是PDI衍生物吗?”

    “嗯嗯,是的。”韩嘉莹脸颊微红,低声回应道。

    “你们两个啊,”陈婉清来回看了看两人,说道;“算了,不说这个了,我们继续讨论综述的事情。”

    “嗯,”许秋脸不红心不跳,淡定道:“那我们就围绕PDI衍生物以及A-D-A系列这两个方向,提一些想法吧,其他领域可以淡化,少写一些也无妨。”

    说起正事,陈婉清回到了认真的状态:“我主要补充A-D-A系列的吧,这段时间我积累了几个想法。首先,可以把用于二元D-A共聚物给体材料中的D单元引入到A-D-A分子中,比如IDT、IDTT这些,刚好是大的共轭稠环结构,与A-D-A分子同样匹配。”

    “这样会不会合成难度太大了些。”许秋皱了下眉,不过很快舒展开来,自言自语道:“合成难度这些不是我们要考虑的事情,只要合理即可。”

    “没错,毕竟是展望嘛,”陈婉清笑了笑,说道:“还有就是关于A-D-A分子低电子迁移率、电荷输运差的情况,我有一个思路,提高末端A单元的吸电子能力,可以增大分子内的偶极,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可以。”许秋点了点头,学姐提出的这两点,作为A-D-A系列的展望差不多够了。

    他开始讲述他的想法:”PDI衍生物的优化,主要的思路是削减其结晶性能,现有的一大常见方法是将PDI二聚。

    我觉得可以进一步三聚、四聚,当然,同样面临合成难度高的问题,不过从思路上来讲应该是没问题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