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3-B-6和浓硝酸,溶剂是二氯甲烷,条件是常温,反应时间8小时。

    这次倒是不用重蒸溶剂,直接在反应瓶中加入称量好的PDI3-B-6材料,以及10毫升的二氯甲烷。

    然后,将3毫升的发烟硝酸溶于5毫升的二氯甲烷,所谓的发烟硝酸,就是硝酸浓度在90%-97.5%的液体,因为溶解了部分二氧化氮而呈红褐色,腐蚀性极强,可用作火箭燃料。

    因为发烟硝酸的高危险性,在取用的时候,许秋特意多戴了一层手套,把通风橱的玻璃拉到最下面,这才拧开试剂瓶的瓶盖。

    即使这样,还是有一丝丝酸的味道泄露了出来。

    配好的发烟硝酸溶解后,许秋将溶液缓慢滴入反应瓶中,一滴一滴的滴加,没有全部加完,只加了0.3毫升。

    最后,加入一粒磁力搅拌子,常温下搅拌。

    两个反应投好,只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

    反应路线是许秋自己设计的,反应条件则是根据文献资料总结出来的。

    虽然大多数有机反应,都在教材上有较为通用的反应条件,但对特定的、专业性比较强的分子,比如PDI的合成反应,文献的指导意义非常重大。

    如果没有文献参考,光摸索条件可能都得摸索个三五天,甚至一两周。

    不过,他的分子结构毕竟和文献中只是相似,而不是完全一样。

    因此许秋对于最终能否得到想要的结果,心里也没底。

    至于动用系统的力量,比如模拟实验室I,也不是很有合适。

    目前他有了模拟实验室II,模拟实验室I已经很少启用了。

    后者的主要优势是可以加速,而像这种反应时间24小时的,强行花费2400积分加速去验证可行性性价比太低;

    如果反应时间比较短,也没有加速的必要,因为投反应也是有固定的时间成本呢,还不如在现实中投。

    模拟实验室I目前剩下的唯一优势,可能是不需要消耗材料,可以节省实验费用。

    但PDI这类材料很便宜,可以随便造。

    省钱什么的,不存在的。

    投完两个反应后,许秋在实验室晃悠了一会儿,见学姐和学妹她们两个都没有需要他帮助的样子,便返回办公室。

    ……

    时间一晃,来到了晚上。

    因为有学姐这个大灯泡,许秋和韩嘉莹在办公室中没有太过放肆,空余时间大多在认认真真的撰写综述。

    目前,许秋的进度很快,已经完成了第二部分他负责的PDI内容,正在和学姐负责的A-D-A部分进行整合。

    学妹的话,据她说还差一点点,也不知道真假。

    第二个反应的第一步硝基化反应时间已到。

    许秋前往实验室进行反应后处理。

    看到点板结果后,他傻眼了。

    一、二、三……个样品点。

    “卧槽。”

    “师兄,怎么啦?”

    “实验失败了。”

    “需要我帮忙嘛?”

    “不用,你继续过柱子吧。”

    “好呢。”

    许秋很淡定,他知道实验失败才是科研的主旋律。

    只是此般味道,他好久没有尝到过了,还真是有些怀念呢。

    ‘既然事实已经发生,当务之急是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然后对实验路线或是方法进行改进。’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许秋缩了缩鼻子,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