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不会和魏老师当面对质的。

    收起手机,许秋拉了个椅子,坐到魏老师身后,和他一起看电脑屏幕。

    魏兴思的目光在综述标题停留了一会儿,并没有提出异议。

    标题是“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综述文章和具体的实验工作不同,标题可以起的“大”一些,像许秋写的这篇综述,几乎囊括了非富勒烯受体领域相关的所有文献,因此用一个领域作为文章的标题是没什么问题的。

    随后,魏兴思看向作者一栏,粗略扫了一圈,说道:“就加了唐老师一个人进来,怎么出来这么多标注符号。”

    ACS的投稿格式中,作者一栏确实比较复杂,每个作者都会用符号注明其所属的全部工作单位、是否共一、是否为通讯作者。

    有些老师会挂两三个工作单位,如果还是通讯作者,名字后面就会跟着三四个符号,比如*,?,?,§,其中,通讯作者的*标注比较特殊,是正常标注,而其他标注均为右上角的角标。

    而如果是Wiley的投稿格式,作者一栏就比较简洁,只有通讯作者会标注出来,工作单位会在第一页的左下角专门有个小的区域标明,共同一作则会显示在文章的末尾。

    仔细看过一遍后,魏兴思明白了,“原来是三个共一,行吧。”

    他一般也不太会管作者排序,因为他知道写文章的人肯定比他更清楚,一篇文章每个作者的具体贡献排序,所以对他来说,只要把握好大方向没问题就行,也就是不能忘给他加“*”,不能混入奇奇怪怪的人进来,以及学生没有因作者排序的事情起争执。

    确认好作者、工作单位这些没什么问题,魏兴思滑动鼠标滚轮,鼠标光标则顺着文章语句移动,继续往下阅读摘要部分,一边看一边点头,偶尔停下来替换一两个词语。

    花费了不到十分钟,鼠标光标停留在了摘要部分的最后一个单词,魏兴思把身体向后靠了靠椅背,感慨道:

    “许秋,你写文章的水平进步挺快啊,现在摘要部分基本上都不怎么需要改了。”

    许秋“嗯”了一声,没有多做言语,内心则是默默回顾了一番:

    包括这篇综述他已经写了五篇文章,此外还有学姐的三篇文章以及学妹的两篇文章,也都是他负责改的,加起来一共十篇文章的撰写、修改经验。

    为什么进步这么快,无它,唯手熟尔。

    魏兴思不知道许秋的心理活动,他看完摘要后,继续往下滑动鼠标,一页一页的检查,就像看网文一样,一目十行的阅读文字部分,同时检查图片、格式方面有没有问题。

    这一翻就是半个小时。

    还真被他找到了一些小问题,比如之前提到过的“段落最后一行如果只有一两个单词,需要删减几个词把这行给消灭掉”、“J-V等符号要用粗斜体”、“图片裁剪时外边缘的空白区域要尽可能的少”等问题。

    也有几处拼写、语法、时态问题,主要出在陈婉清负责的部分里,当时许秋在整合的时候改了不少地方,但仍有少部分没有注意到。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上万个英文单词,40多页的WORD,想要真正做到完美无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大部分问题魏老师随手就改掉了,而无法当场修改的问题,则高亮标注出来,许秋也同步记录了下来。

    看过一遍后,魏老师按下Ctrl+S保存文件,又将桌面上的文件复制、替换了U盘内的原文件,接着拔出U盘,大手一挥,说道:

    “总体写的不错,回去把我刚才提到的几个地方再改一改,今天我们把它投出去。”

    “好的。”许秋接过U盘,离开218,若有所思,本来以为这40多页WORD,需要改两三天的时间,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