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暗中嘀咕,莫文琳肯定是提前做了功课,因为对于这种不是自己工作的文献,一般人只会记住个大概。

    “ICIN,这是一种新结构啊,”龚远江疑惑道:“有什么特殊之处吗?徐正宏那边IDTBR都做到了10%,听说又要突破了。”

    “是吗?他们文章投了吗,这事我还不知道呢。”魏兴思一惊,许秋也是一惊,既然能被称为突破,肯定不是提高了0.1%、0.2%这样的小打小闹,大概率是提高了1%甚至更高。

    “还是梁浩贤的工作,昨天听他们说的,”龚远江解释道:“好像是改了改侧链,新材料叫做IDTBR-EH和IDTBR-O,效率是刚破11%,投了EES,这事你自己知道就行了,可别往外面传啊。”

    “行,一定保密。”魏兴思保证道。

    “对了,刚刚你说你们ICIN的结构……”龚远江将话题转了回去。

    “噢,我们这个体系也取得了突破,现在效率可不止6%了。”魏兴思淡定说道,徐正宏新的IDTBR体系,如果只是改改侧链的话,对他组里ITIC系列的影响并不大。

    “8%?”龚远江观察着魏兴思的表情,继续说道:“9%?超过10%了?”

    “对的,”魏兴思点点头:“而且只是初步结果,有进一步向上提升的空间。”

    龚远江看了看魏兴思旁边的许秋,说道:“这是许秋同学你的工作吗?”

    “算是吧,ICIN的单元,是我提的初步想法,我们组陈婉清学姐负责合成出来的,最近效率突破10%的体系,是我自行设计合成出来的。”许秋简单说了说,没有发表的工作就没有讲的太详细。

    莫文琳一脸惊喜,看来现在加入魏兴思的课题组正是时候,许秋他们刚刚开发出一类新的分子结构,进去随便给她分一个小的想法,发一篇二区文章就很稳,甚至一区文章也不是没希望,果然抱大腿是抱对了,路炳辉还不知道他错失了什么机会呢。

    “可以啊,那你们这个ICIN的结构我可得好好研究研究。”龚远江表情变的认真了起来,这个消息对他来说也非常重要。

    对于有机光伏领域来说,目前每一个效率能做到两位数,也就是10%以上的体系,都值得被关注,因为这样的体系并不多。

    现在非富勒烯领域一下子出现了两类ADA材料,效率达到了10%以上,再加上魏兴思课题组把PDI体系的数值也刷新到了9.5%左右,估计破10%也是迟早的事。

    种种迹象表明非富勒烯领域正在酝酿着崛起之势。

    每个课题组都有自己擅长的细分领域,像龚远江组虽然各个体系都有所涉猎,但比较擅长的是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开发。这是一个比较小众的领域,研究者不多。目前做的最好的就是龚远江,近些年他觉得有些研究不动了,怎么做效率都无法突破,看不到向前面的路。

    现在龚远江有一个选择,就是改变自己课题组的研究重心,切换为非富勒烯体系。

    俗话说船小好掉头,大课题组有一系列的优点,自然也有缺点,像龚远江组,一旦改变主要研究方向,很多前期积累带来的优势就不复存在,合成小分子给体材料时收获的经验,并不能同步移植到非富勒烯受体中来。

    龚远江慎重考虑了一会儿,做出了决断:“我们组里的主要研究方向要变一变了,感谢兴思兄告诉我这个消息。”

    “我们之间就不要客气啦。”魏兴思笑着摆摆手,他告诉龚远江这个消息的主要原因还是交换生计划。

    莫文琳来到他的组里,有点“间谍”的意味,如果不让她接触课题组的核心实验,那把人家弄过来干嘛,可如果接触到了核心实验,大概率会告知龚远江那边,毕竟莫文琳的工作发表的文章肯定是要带两边通讯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