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前投的几篇文章,除了段云被拒的那篇外,其他的现在一篇都没有消息,不过算算时间,应该也快回来了,就在这几周里。

    下午,许秋安排莫文琳带着田晴进行激子结合能的测试,他随意给了她们一个IT-4F的体系作为入门,这也将是田晴之后的主要工作,即把每一种新的给体或受体材料的激子结合能、激子扩散距离等性能摸清,构建起一套数据库。

    其实,现在组里有机光伏领域的架构,已经接近于大课题组的模式,那就是明确的分工合作,许秋负责统筹,下面每个人负责一个小的具体方向,最终统一整合在一起,不似最初吴菲菲、陈婉清、田晴、段云那样,四个人四个研究方向,各自为战。

    韩嘉莹开始制备器件,摸索J2、J3材料的性能,陈婉清继续划水、撰写论文,邬胜男则跑到张疆做合成,现在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合成主要交由了她进行。

    许秋准备进行ITIC激子扩散距离的数据处理、拟合,在这之前,他还需要确认样品的膜厚。

    之前通过样品吸光度反推厚度的前提,是某一吸光度下的样品厚度已知,而薄膜都是几纳米、几十纳米、一百纳米的尺度,不可能用尺子量厚度。

    许秋打算采用的方法是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这是一种常用的确认微纳米级别样品厚度测试手段,其他手段还包括椭偏仪、台阶仪、原子力显微镜等等。

    SEM测试厚度的原理是扫描样品的断裂面,直接读出厚度信息,具体实验方法,就是先把样品旋涂在玻璃片上,然后用玻璃刀将基底从中间划开,接着再掰断,最后用SEM扫描、拍照。

    当然,这个方法也是有限制的。

    如果采用这个方法,测试一百纳米级别的薄膜,问题不大,但如果是几纳米的薄膜,难度相对就比较大了,因为基本上达到了SEM的分辨率极限,尤其材一一楼的SEM还是早期快被淘汰的产品,分辨率就更差了。

    于是,许秋故意涂了两片厚厚的ITIC和IDIC“薄膜”,其中,IDIC属于未雨绸缪,今天虽然用不上,但之后肯定能够用得上。

    根据旋涂是溶液的浓度和转速,许秋初步估计,两者的膜厚应该都超过了100纳米,反正现在又不是在制备器件,只要保证薄膜是均匀的即可。

    SEM测试,顺利完成。

    晚上,许秋拿到了最终的拟合结果,ITIC的激子扩散距离为14.4纳米。

    这个结果比较符合他的预期,属于意料之中的结果。

    根据文献报道,标样P3HT材料的激子扩散距离大约为10纳米左右,ITIC体系无法制备厚膜、大尺寸器件,那么其激子扩散距离和传统聚合物给体材料体系相当,也很容易理解。

    周二,许秋继续进行IDIC体系的激子扩散距离测试,最终拟合结果表明,IDIC的激子扩散距离是16.8纳米。

    这个就属于意料之外的结果。

    IDIC和ITIC,激子扩散距离分别是16.8和14.4纳米,两者之间虽然有所差距,但只相差17%左右,这个差距不足以完全解释,为什么IDIC体系可以制备大尺寸、厚膜器件,而另一个ITIC体系不能。

    许秋分析出两种可能:

    其一,之前的推论过程可能有问题,需要重新进行论证;其二,由90个数据点得到的实验数据不够,拟合结果的误差较高。

    前者很容易理解,后者是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数据都是有所波动的,而且有时候会出现一些数据异常的点,或者说“奇异点”。

    如果不舍去奇异点的话,最终拟合结果很可能会和实际结果偏差很大,但如果舍去奇异点的话,怎么定义奇异点就是一个问题,主观成分很大。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