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纳米,500-700纳米,550-750纳米,IEICO-4Cl则覆盖了650-1000纳米的光。

    最终剩余未吸收的光的波长范围分别是300-450纳米、300-500纳米、300-550纳米,刚好对应紫色,蓝色以及蓝绿色。

    由于这些薄膜是半透明的,薄膜透过什么光,就显示什么颜色。

    那么三种薄膜分别对应紫色,蓝色以及蓝绿色也就可以解释了。

    具体的摸索工作,许秋交由了模拟实验室III进行,不过他暂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因为之前复制的刮涂机器还是个玩具性质的概念机。

    他打算抽时间去蓝河那边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最新的进展,然后把新机器复制进来。

    确立了两个工作的方向后,许秋其实很想再找一个半透明器件的研究工作,作为储备的一篇AM文章。

    这也算是未雨绸缪。

    虽然到目前为止许秋没有被拒稿的经历,但说不准那天运气不好,走夜路就撞到了小可爱,遭遇要各种故意针对的审稿人,这也很难说。

    现在算起来是有十篇一区,最后发现少了一篇不就尴尬了。

    不过,他内心想了很多思路,都没有太过满意的想法,因为半透明器件这边能挖掘的点也不多,之前的两个思路都快把亮点给挖掘干净了。

    而没亮点的话,AM文章也不是那么好水的,除非自己合成新材料,或者借用邬胜男的几种新结构,但这样的话,工作的周期就会很长。

    至于随意弄一些亮点出来搞几篇小文章,许秋现在暂时不考虑。

    他已经把自己发文章的下限提高到了AM、JACS、Angew、EES、AEM、NC这个级别,也就是一区顶刊。

    这个门槛比魏兴思的门槛还要高,魏老师组里基本都是二区以上的文章,只有段云发了组里唯一的一篇三区文章,RSC Adv.。

    毕竟许秋是学生的身份,一作的文章都要自己动笔一个字一个字的码出来,而魏兴思只需要改文章挂通讯就好,消耗的精力差别很大。

    因此,许秋要是把精力花在写二区的文章上,就不是很划算,像二区文章,直接蹭课题组里其他人的二作就好了,这样也可以增加自己文章的数量。

    而且,当文章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别人就会更加关注你发了多少AM、JACS顶刊,文章被引用的情况,代表作有哪些。

    就比如以许秋现在的成果,科研影响力是10,那么再捞上三五篇二区一作,可能科研影响力会提高到10.1,没太大的意义。

    最终,许秋决定还是先把手头这两个工作完成好。

    眼下的工作是最重要的,做科研一定不能拖拖拉拉,不然同行就会教你做人。

    现在还没有出现基于非富勒烯受体的半透明器件,不代表没有人正在做,说不定哪个同行就悄咪咪的搞着呢。

    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我要悄悄的拔尖,然后惊艳所有人。

    谁也不好说,哪里就会冒出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课题组,突然产出一堆成果。

    就比如许秋和魏兴思,之前在有机光伏这个领域里就是无名之辈,而最近两人都已经上了国内各大有机光伏课题组的名单了,被同行们盯上了。

    许秋之前只是个本科生,魏兴思回国前,在漂亮国NREL当小老板,虽然发了几篇AM,但是做的是PDI衍生物,比较小众,效率也不高,人也不是很出名。

    其实,假如魏兴思再晚几年回国的话,就以他之前的成果,估计都不一定能评上“青千”,也不一定进的了魔都综合大学。

    可能最多只能进入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