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耗时几个月,甚至几年来开展一项研究。

    比如,2010年,有一篇发表在PRB上的文章,正文22页,其中12页都是作者和单位的名单,作者数量有3000多位,工作单位有184个……

    他们一起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用ATLAS探测器记录的质子-质子碰撞的首次测量结果。

    这也是目前为止发表的SCI论文中作者最多的一篇。

    这种实验都是连续不停测试的,许秋猜测他们应该是类似排班形式的进行测试,比如三班倒,四班倒,每组人负责测试几小时,一共有三千多人参与了测试,没办法区分谁的贡献更大,因此就把所有人的名字都直接列了上去。

    人类社会越是发展,想要探索认知的边界也就越困难,越需要整合全体文明的力量。

    在科研方向,已经很难出现曾经爱因斯坦、牛顿那个时代,一个人镇压整个领域的情况。

    就算是单独的细分方向上,都是好多个课题组在百花齐放,团队合作、国际合作越来越重要。

    韩嘉莹,J3的工作已经收尾完成,目标期刊AEM,打算今天下午投出,随着不断的练习,学妹现在写文章的速度也渐渐提上来了,两周的时间就爆肝出一篇Article。

    邬胜男,m-ITIC体系的文章已经投出,目标期刊JACS。

    这是首个对ITIC体系进行侧链修饰的文章,仅修改了侧链的位置,就把器件的性能从10%提升到12%。

    其实,在这个时间段,博后学姐这个工作的新意不一定能够的上JACS,毕竟之前IDIC的工作也是侧链调控,但又没有其他可投的期刊,AM、AEM投的太多了,投弱一区CM、JMCA这些期刊又觉得投低了。

    而EES的话,组里相对投的比较少,这是因为相比于AM、JACS,同档次的EES更喜欢收综述文章,他们期刊的主编想靠着综述文章往上拉影响因子,所以如果是非综述的工作,投EES的难度会比AM还稍微高一些。

    另外,学妹手里还有一个ITIC-Th的工作,打算收假回来进行整理,主要用到的手段也是侧链优化,要放在博后学姐之后投的话,新意就较为欠缺了,估计只能发一篇CM、Adv. Sci.或者JMCA这类弱一区档次的文章。

    莫文琳这周主要在帮许秋制备半透明器件,同时撰写自己H22:ITIC:IEICO体系的文章,进度差不多七成。

    她对有机光伏领域熟悉程度还不够,文章撰写速度自然和许秋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要是换成许秋,这篇三元体系的文章估计不到一周就能写完,因为不涉及新材料,撰写难度比较低。

    组会结束后,吴菲菲去订了外卖,韩嘉莹拿着U盘找魏老师修改、投递文章,其他人纷纷拎着凳子返回216。

    许秋发现虽然近几个月组内有机光伏领域一直有高光的表现,平均每个月一两篇AM级别的文章,但是等组里这一批文章投完后,ITIC体系的潜力基本就被压榨的差不多了。

    也就是说,到时候不论是魏兴思课题组,还是其他研究非富勒烯体系的课题组想好文章,都必须更换角度,要么效率突破新高,要么结构很新颖,要么有其他的亮点,不然想发AM级别的一区顶刊文章就会越来越难。

    没办法,许秋带领组里团队猛发(灌水)了一大批文章,现在有机光伏领域的门槛已经被抬的非常高。

    之前在许秋和学妹一起研究3D-PDI的时候,非富勒烯体系8%的效率就可以称得上一句重大突破,发篇SCI一区妥妥的。

    而现在组里有机光伏团队随随便便拉出来一个工作效率就是10%往上,甚至11%、12%、13%。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