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秒钟后,许秋走入实验室,来到莫文琳的身边,笑着打招呼道:“忙着呢,最近实验做的怎么样。”

    “还可以,两个三元体系的器件性能都不错,双双突破12%……”莫文琳简单讲了讲自己的工作进展,随后放缓语速,小心试探:“你来找我,是要我帮你做实验嘛。”

    “被你看出来了哈,”许秋摸了摸自己的脑袋,尴尬笑了笑,但还是继续说道:“接下来我准备往叠层的方向发展,需要你帮忙优化一下叠层器件的加工工艺。”

    “唔……好呀,具体怎么操作?”莫文琳没有拒绝,实在是“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她现在发表的几篇AM、AEM文章,不说全靠许秋吧,但许秋的贡献肯定至少还是占了三成甚至五成以上的。

    许秋一边比划,一边解释道:

    “对于双结叠层器件来说,主要有两种制备方法,一种是‘二终端法’,一种是‘四终端法’。”

    “‘四终端法’,这种结构其实是两个分别独立的器件,其中一个是半透明的,另外一个是正常的不透明器件,然后将它们叠在一起,共同吸收一单位的太阳光,同时用串联的方式叠加在一起,测试这个串联电池的效率。

    “‘二终端法’,这种结构是制备一个整体的叠层器件,也就是直接在一个基片上制备两个串联的电池器件,器件结构类似于:玻璃、ITO、氧化锌、有效层1、三氧化钼、薄层银……氧化锌、有效层2、三氧化钼、银这个样子。”

    许秋的讲解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莫文琳听明白后点头问道:“那我们现在用哪种手段进行叠层器件制备呢?”

    “先用‘四终端法’吧,这种方法相对比较简单一些。”许秋说完,话锋一转:

    “不过,‘四终端法’只是一个过渡的方法,我们最终还是要朝着‘二终端法’去发展。因为我翻阅了有机光伏领域近期的叠层器件文章,大多数高质量的文章采用的都是较为复杂的‘二终端法’,也就是直接制备单个叠层器件。”

    许秋在“叠层器件”这个领域还是一个萌新,对于造成“同行们为什么不在有机光伏领域中采用‘四终端法’制备叠层器件”的原因,他暂时并不明确。

    另外,之前模拟实验室的算力也主要集中在开发新材料上了,在叠层器件这块儿投入的不多。

    尽管如此,许秋大致上也能够猜出一些可能的情况:

    其一,可能这种手段在有机光伏领域中不被人们广泛认同,或者说某个大佬偏爱“二终端法”,把其他人的科研方向给带偏了。

    当然这种可能性比较低,毕竟在传统无机硅、CIGS(铜铟镓硒)等光伏器件中,采用“四终端法”的叠层器件占比不低。

    其二,可能这种方法有很大的缺陷,比如器件性能做不上去。

    相对来说,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比较高,毕竟做叠层主要追求的就是器件效率。

    假如器件效率上不去,一顿操作下来,还不如原来的单结标样器件效果好,那叠层也就失去了意义。

    不管具体是什么原因,都需要亲自实验过后,才能够搞清楚。

    莫文琳追问道:“我们具体要做的体系呢?”

    许秋思索片刻,回应道:“尽量多配一些溶液,把现有的能想到的体系都要做一遍吧,尤其是已经发表过的高效率的体系。”

    莫文琳听到这话后,“嘶”的一声,倒吸一口凉气,随后脖子一缩,做出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我明白你的意思啦,我等下配溶液吧。”

    今天是周五,莫文琳没有制备器件的计划,许秋过来的时候她刚好就在配制溶液。

    这下好了,接下来她保守估计要配制十几种溶液,估计她是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