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背影看了许久,也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接下来的几天,许秋每天亲自操刀,制备一批器件,莫文琳等人则负责测试。

    器件的效率不断波动上升,从17.17%,到17.58%……

    终于,在周四的时候,l6-cl:y20体系的效率冲刺到了18%以上,达到了18.11%,重复出来了模拟实验室中的结果。

    虽然这一切都在许秋预料之中,但他内心还是起了波澜,激动不已。

    因为一篇cns级别的工作,对于现阶段的许秋来说,依旧意义非凡。

    杰克马在功成名就的时候,可以声称“自己最后悔做的事情就是创办了杭城巴巴”,亿达王可以“把一个亿当做是一个小目标”。

    也许,某一天许秋也会“把发一篇cns当做一个小目标”,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在cns上灌了太多水”。

    不过,现在的他还没有这个实力,还在积蓄力量。

    拿到最关键的效率数据的时候,许秋正在邯丹校区上课。

    他当即在有机光伏团队微信群里发送消息,开始分配工作:

    莫文琳负责到京城nim做第三方检测。

    韩嘉莹、徐心洁负责接下来的器件制备工作,至少要重复十批器件,之后莫文琳从京城返回后,也会加入器件制备团队。

    邬胜男、范文堂和殷后浪负责完成各种实验表征工作,包括uv-vis、pl、gpc、nmr……

    这对范文堂和殷后浪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可以熟悉有机光伏领域的整个表征流程。

    此外,邬胜男她们还要负责给瑞典冯盛东那边寄送一批样品,测试tas、trpl等。

    许秋则主要负责撰写文章,目标期刊《自然》。

    和当初撰写《科学》文章一样,许秋首先登录了《自然》的官网,

    投《自然》和投am之类的期刊不一样,在投稿前多花费一些时间,去了解一下对方收稿的具体要求,是非常有必要的。

    毕竟,《自然》每年收稿量近万,而录用的仅有800多篇稿件。

    全世界的研究者都在盯着《自然》,就算自己的工作在当前领域内已经足够好,也不是稳稳就能发表的,必须要把同期其他投稿给干掉,脱颖而出才行。

    说白了,就是卷,世上本来没有《自然》大子刊,卷的人多了,也就有了……

    而且,一旦投《自然》被拒,要么转到《自然》大子刊或者nc,要么就只能转投《科学》,容错率很低,只有两次机会,错过了就么得了。

    不像投am被拒可以投ees,投ees被拒可以投jacs,投jacs被拒可以投nc,甚至还可以往高投,到《焦耳》上碰碰运气,再不济,从am转到aem也是可以接受的,两者的差别并不大。

    《自然》官网的网页加载很快。

    许秋大致浏览了一下,发现相对于《科学》官网红黑简约的设计风格,《自然》的官网在颜色上没有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就是普通的白底黑字。

    不过,《自然》官网的版面内容相对多一些。

    许秋先是找到作者投稿一栏,查看文章投稿的要求。

    《自然》对于文章的分类很有意思,只有两类,“articles(实验文章)”与“非实验文章”。

    这说明它们更加看重实验文章。

    当然,整个学术圈也都是这样的。

    因为非实验文章,不论是综述也好,还是短评也好,还是其他什么文章,都只能锦上添花,实验文章才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基础。

    《自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