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受过教育的人,多多少少知道点资本论,不会干出“拿着几百块的工资,创造着上万块的价值”的事情了。

    这就导致用工成本急剧上升,不少工厂都搬迁到了东南亚,那边的教育还没有普及,人口红利尚在。

    好在,虽然种花家人口红利几乎消失,但又赶上了新一波的工程师红利。

    表现出来的就是理工科大学生不值钱,很多高校、化工、制药行业依靠这批廉价劳动力,得以迅猛的发展。

    不过,工程师红利总有用完的一天,而且也是有代价的。

    比如,这茬被当成红利的韭菜们,现在快要断根了,都不生小韭菜了……

    连央妈都急了,喊话:“开放N胎,多多生育(我们需要新的韭菜);文科生巴拉巴拉,我们需要理科生(我们需要新的韭菜);高房价不利于人口留下来,不利于创新,不利于……,我们……,我们需要新的韭菜。”

    当然,这里的韭菜只是一个比喻,并无褒贬的含义。

    那工程师红利被消耗完之后,有没有新的红利诞生呢?

    其实是有的,那就是技术红利,这需要在工程师红利期间,通过一代又一代人996、努力奋斗,产出具有持续壁垒性质的技术。

    这样,就可以通过技术壁垒,把镰刀挥向世界上其他欠发达国家了,去收割他们的民众,换种好听的说法,就是共同发展。

    事实上,技术红利,也是欧美国家人民生活水平高的根本原因,他们现在过的好,其实就是在吃之前几代人积攒下来的本钱。

    另外,工程师也不一定是大学生,经过培训的中专生、职高生、大专生也可以使用。

    这或许是国家强令初中升高中保持50%的入学率,且不能复读的原因——早点把人才培养出来,早点为国家添砖盖瓦。

    而且,建立技术红利的这个时间跨度,可能会非常的长,想要像人口红利期间那样,30年走200年的路,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科研这东西,主要靠的是运气,靠运气的东西,想要提升,那就只能花时间慢慢磨,毕竟运气可能偶尔会好,但不会一直都好。

    这便是作为后发者的艰难处境。

    想要实现弯道超车,就必须要有一代代人的付出,才有机会让后代过上美好的生活,让种花家成为世界的灯塔。

    随后,许秋回到401S办公室,开始构思这篇《自然》文章。

    核心亮点还是比较清晰的,那就是拥有高达18%的效率,大幅的碾压同领域中其他同行们的工作。

    其实,如果只是想要投《自然》大子刊的话,光有这个亮点差不多就已经足够了,也不需要多做什么分析。

    毕竟,其他同行还在费着劲冲击14%呢,现在这边都已经做到18%了,差距拉的非常大。

    不过,现在要投的是正统的《自然》主刊,光有效率方面的亮点并不稳妥。

    还需要把这个故事讲的好听,让审稿人和编辑认为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值得“浪费”5页版面将其发表出来。

    同时,还要在文章中尽可能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对每个实验现象都给出自己的解释。

    一方面,如果在投稿前不解释,那么在审稿的时候,就可能会被审稿人指出来,认为是文章的缺陷,要求你去解释,如果编辑/审稿人觉得这种缺陷过多,可能就会直接拒稿。

    另一方面,许秋认为学术观点,不管对不对,旗帜鲜明的亮出来都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如果人们都在打太极,担心自己提出的理论或者观点是错误的,那科学是很难得以发展的。

    .o0O〇……

    一番头脑风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