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无用功,因为他们研究的方向大概率是“死路”。

    在有机光伏这样“门槛比较低”的科研领域中,选择发“大论文”的话,只有许秋一个团队在研究,而选择发“小论文”的话,就可以让整个研究领域数百个团队通力合作。

    显然,在前者的情况下,整个领域发展的速度,大概率是要落后于后者的。

    哪怕许秋天赋很高,且有系统这样的外挂,也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抵得上整个领域的研究者。

    这个现象,再往深处考虑,其实就是“选择大于努力”的体现,许秋为众人指明一个相对正确的方向,就可以帮助其他研究者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

    在科研圈里,选择大于努力的现象,其实比现实中大多数的行业都要明显。

    倒不是说努力不重要。

    努力当然重要,就算有再好的点子,不去实践,也等于零。

    只是努力其实挺廉价的,尤其对于国人来说,吃苦耐劳就是传统美德,人均肝帝嘛。

    举个例子,科研圈里,张三天天加班,一周工作100+小时,李四只是正常的996,一周不加班,只工作72个小时,从两人的工作量上来讲,差距并不大,只有不到两倍的差距。

    然而,张三选的方向一般般,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李四方向选的方向较为正确,成功率可以达到千分之一,这就会造成十倍的差距。

    而最终的科研成果期望,可以简单的看做是“努力”和“选择”相乘。

    也就是说,除非张三的努力程度是李四的十倍,他才有可能超过李四。

    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再努力,一天也只有24小时,一周也只有7天。

    归根结底,造成科研圈里选择大于努力的根本原因,是不同选择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刚才还只是成功率万分之一和千分之一的差别,如果是成功率十万分之一和百分之一的差别,就会造成上千倍的差距。

    上千倍的差距,就更让人绝望了,张三辛苦干三年,可能还不如李四划划水干一个月。

    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有些博士生,努力三年,甚至延毕一年、两年,可能都没有任何科研成果产出,而有些人,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就能随随便便发SCI,甚至发表CNS。

    或许正是因为不同人之间的科研天赋差别极大,且科研天赋是隐性的天赋,才导致学校明知道大多数人不适合科研,却仍旧大批量的招收理工科研究生。

    就是为了筛选,把科研天赋好的种子选手给筛选出来,导向到科研的道路当中。

    不过,效果嘛,并不是很理想。

    现阶段,人类群体中最精英的那一小撮人,往往都不在科研圈,而是在金融互联网领域里忙着搞钱。

    究其原因,虽然科研人员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人类文明未来的希望,理应给予最高的资源配给,但现在科研人员的待遇实在是太低了,配不上他们的身份。

    而越是精英,越是利己,在没有好处的情况下,光凭着一腔热血和信念,真的难以为继,除非他们本身来自精英阶层,已经实现了物质上的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科研圈属于“选择大于努力”的领域,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努力大于选择”的领域。

    原因嘛,就是选择对于最终收入期望的影响并不大,至少不会像科研一样,有动辄十倍甚至更高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每多努力一份,就能多挣一份的钱,多劳多得,干就完了。

    比如,大多数重复性体力劳动,搬砖、进厂、送外卖之类的,与其花大量的时间考虑去哪里搬砖,还不如多干点活,因为差别都不大……

    再比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