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半小时吧。

    往返学校到家里的路途中有两个非常高的山丘,需要反复上坡、下坡、上坡、下坡。

    夏天还好,冬天下雪后路面结冰,骑自行车一个不小心翻车的话,人能摔的飞出去好几米。

    之后,我通过类似自主招生的形式,被省城的高中提前录取,来到了三线省城,排名第二重点高中的宏志班。

    当时我的性格极度内向,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很少,也不愿意接受除了书本知识之外的外界信息,同时家里也采用了完全放养的政策,没有任何来自家庭的教育,关于金钱、性、爱情、职业规划之类的启蒙教育,全部都是0。

    缺乏对这个世界的了解,就势必会不断的做出“错误”的选择,失去很多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艰难的成长。

    说个可能比较夸张的例子吧。

    我在高考填报志愿之前,是没有听说过复旦大学的,父母不了解,周边的亲戚朋友也不了解,老师可能了解,不过他们更加在意清华、北大一些。

    当时之所以进了复旦大学,单纯是因为分数够不上清华、北大,然后填志愿的时候,就选择了录取分数线排第三的复旦大学。

    后面我才知道什么是C9,什么是985,什么是211。

    当然,选择复旦大学并不算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但在大学、研究生期间,我确实做出了一些现在看起来可能是有问题的选择,比如:

    大二专业分流的时候,我选择了材料化学,没有选择计算机;

    保研时导师、方向没有选好,做了五年科研,最终科研热情被狠狠的浇灭,选择转行;

    在可以硕博连读,花费两年时间拿到博士毕业学位证的时候,放弃了攻读博士,选择了硕士直接毕业;

    没有以硕士应届生的身份就业,选择了自由职业;

    选择“逃离北上广”,放弃了魔都的户口,将户口迁回家乡,自己到长三角的某二线城市定居。

    我做出的这些选择,在硕士毕业之前,很多都是被动的选择,抱着“大家都如何如何,我也要如何如何”,只有在硕士毕业的时候,才做出了一些“自主而盲目的选择”。

    本质上是因为我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权衡利弊。

    进一步深究的话,一方面是我性格内向,会长时间沉浸在一件事物中。

    这或许是我课业成绩比较好的原因,能够专注于应试,但也同时背上了“无法主动去了解这个世界的其他事物”的诅咒。

    另一方面是家庭对我的帮助几乎为0,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自己的眼界。

    假如有家庭成员可以对我引导,让我走上“正确”的方向,我可能会少走很多弯路。

    不过,正如同某人说过:“我们不能站在现在的高度,去批判当年的自己,这不公平,如果重来一次,以当年的阅历和心智,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我自己的想法也是无需过多的挂怀,人生注定是没有返程的旅程,我们只有向前行。

    也因此,这本书,其实也是我写给那些和我有类似经历的人,希望在看到我的故事后,能对这个世界有更多的认识。

    当然,这个故事只是来自我的视角,是我主观的想法,肯定无法反映这个世界全貌,但至少能够提供一个角度。

    而且,我自认为这个角度还是比较罕见的,全网可能也很难找到第二个像我这样“闲的没事干”,把自己的科研经历完完整整分享出来的人了。

    最后再说一下近况吧。

    两年的自由职业期间,我一边在为自己干活(划水摸鱼),一边也把自己的简历挂在了B-->>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