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人昭示极富开拓创新意识的兵团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推动下,正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描绘出一幅幅更加绚丽多彩的图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继续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扬起生命的绿色风帆,创造出更加灿烂的人类辉煌。

    苏金枝特地将大家领到博物馆里紫泥泉种羊场的展示专栏前,听讲解员娓娓介绍紫泥泉种羊场发展的历史:

    原来,在1953年时,面对新疆屯垦部队蓬勃发展的生产局面,为了迅速促进和发展对粗毛羊的全面改良,二十二兵团在陶峙岳将军的直接关怀下,决定在石河子牛圈子种畜场、南山畜牧场改种试验的基础上,集中设备、集中人员、集中种羊资源,在紫泥泉成立种羊场,建立种羊品种繁育基地。当时的种羊场办场方针和主要任务是:逐年供给一定数量的、具有高度生产性能的种用羊给兵团下属的各地养羊场,以逐步改良、淘汰各地的普通绵羊群,同时为育成毛肉兼用的细毛羊新品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组建紫泥泉种羊场及其后来的建设过程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首任司令员陶峙岳将军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陶峙岳将军曾经多次来到紫泥泉种羊场指导工作,并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他认真听取场紫泥泉种羊场领导的工作汇报,实地了解草场的面积、草类及水源情况,对种羊的喂养、圈舍、饲草饲料以及疫病防治尤为重视!陶峙岳将军还一再叮嘱紫泥泉种羊场说:“一定要管理好我们兵团细毛羊的这些宝贵的种羊老祖宗,培育出新的细毛羊优良品种,为我们国家的细毛羊育种改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紫泥泉种羊场一带有着天然、优质的草场,它地处天山北麓和准噶尔盆地南缘,总面积为1341.7平方公里,有天然草场197.7万亩、耕地2.5万亩。在创建紫泥泉种羊场的初期,广大指战员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踏冰冒雪,每天到50公里以外的蒙古庙西侧的东大塘砍伐木料,然后拉运回来。当年,指战员午饭就是用冰雪就干粮,汗水湿透了衣服,毡筒变成了冰筒。在从东大塘到紫泥泉的路上,拉运木料的牛车、马车很多,一路上到处都是一派热闹非凡的场景。在指战员们的艰苦努力下,当时的紫泥泉种羊场共建起临时防风绵羊棚圈12个,计1400平方米;地窝子产羔室14个,计450平方米。在此同时,紫泥泉种羊场还抽派人员在种羊场附近进行平沟、挖坝、填坡作业,并修通了通往各山沟、各绵羊圈舍的便道。在1954年的夏天,紫泥泉种羊场又按设计要求建起了配种站、药浴池、种羊舍、产仔房及马厩、牛舍等共计2000平方米。

    1954年秋天的一天,陶峙岳来到紫泥泉种羊场检查工作时,面对种羊场附近起伏的群山和无边的绿草地,曾经豪情满怀地赋诗一首:“碧草清风紫泥泉,天山白首望大川。今日问计毡房客,他年牛羊遍草原。”

    听着讲解员介绍着紫泥泉种羊场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方泽涛等一群年轻人顿时感到心潮澎湃和激情满怀,并无比崇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紫泥泉种羊场的前辈们战天斗地的创业岁月!

    ......

    本章节未经授权,暂时无法提供绿色转码阅读.

    支持作者,请前往正版网站付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