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劲儿地啧舌,他是真心不想让陈牧去,走出官邸,对陈牧说:“二弟,我知道你很支持我,可我也很关心你呀。去敦煌,担子不轻,很危险呀。如果你不想去,你跟我说,我换别人去。”

    陈牧道:“大哥,你这话说得见外了。就因为这任务难,所以我才一定要去。否则好事儿都让兄弟我占了,难免会让别人说第三师中郎将偏袒。这样对治军不利。”

    孔孝先有些感动了:“二弟,我是什么样的福气才能认识你呢?好吧,既然你一定要去,我给你准备五百个人。另外,等这仗打完,‘暂一旅’中的‘暂’字我一定给你申请取消。”

    “谢大哥费心!”

    “咱兄弟之间,不要说那些。”

    孔孝先给陈牧分粮,分钱,分兵,送陈牧三十里,才肯回城。

    陈牧带领五百士兵,两千劳工,二百匹马(不算部队里的三十匹),来见粟特王阿里达伊。

    听说陈牧是来接收敦煌的,阿里达伊有些犯难,他说:“本来我是打算武威那边打完之后,再与你们皇室讨论这个问题。这样一来,我就有机会觐见大梁皇帝,讨要商道。如今你提前把敦煌收回,我拿什么跟梁朝谈判呢?”

    陈牧道:“大王您误会了, 咱们梁朝的脾气你还没摸清,大梁朝野属于强硬派,他们不喜欢被要挟。相反,如果大王提前归还边关重镇,这满满的诚意,梁朝是能体会到的。另外,如今你让我接手敦煌,这对我们第三师来说是莫大的功劳。我大哥孔孝先说了,如果大王能同意的话,将来一定会在梁朝那边为大王美言。而且他也可以因为与大王的亲密关系,博得朝野信任,成为驻守边关的大将。如若他成了封疆大吏,对您来说,好处可就太多了。所谓严守商道,不就是封疆大吏在严守?”

    阿里达伊不是一个容易被语言打动的人,他依然显得有些犹豫。

    不久后他又说:“如若现在归还敦煌,那就一定要归还嘉峪关。可是现在,为了防止兀颜达杀回来,嘉峪关是我们的重要关口,我不是不想归还,而是暂时形势所迫,不能归还。”

    “那不要紧。”陈牧道:“先把敦煌还给我们,嘉峪关大王先用着。等武威大战结束,我估计兀颜达是回不来了。到时候大王再把嘉峪关归还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