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因为工业的迅猛发展,让大明帝国的国力空前强大,发展速度超乎想象。

    所以宁王这边也是将目光投向了工业领域,想要促进自己宁国的工业发展。

    然而这条道路,同样非常的艰难。

    宁国这边根本就不具备工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基础设施差,交通不便,又没有足够的产业工人和新式教育出来的合格人才。

    宁王尝试过办钢铁厂、水泥厂、纺织厂等等,甚至于宁王还尝试过要办一个宁国自己的汽车厂什么的。

    但这些工厂最终都是半死不活,汽车厂更是直接就办不起来,宁国这边竟然造不出汽车,更别说轮船了。

    有些企业即便是办起来了,也是竞争不过大明帝国和南非这边的企业,都是在亏本赚吆喝,只能够在宁国内部这边喘息。

    没办法,宁王只能够继续向大明帝国这边学习,想要研究大明帝国的发展之道,复制大明的发展。

    但是奈何宁国这边始终都不行,宁王手下的这些大臣很多都是传统的文官,根本就比不了刘晋、王守仁他们这些人。

    最终宁国这边得出的结论是工业的发展是建立在完整的新式教育基础上的,宁国如果走工业化道路的话,也必须要发展新式教育。

    所以宁王这边又不得不开始引进大明帝国的新式教育,在汉人当中开始普及新式教育,建立宁国自己的新式高等院校等等。

    可以说一个庞大的国家想要发展起来,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方方面面的事情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宁王在大明内部的时候有想过造反,取而代之,但真正到了海外的时候,成为一个国家的王了,他又觉得还是以前的时候当一个闲散王爷更舒服。

    治理一个国家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宁国的工业之路一直都走的非常坎坷,磕磕绊绊的,非常的不顺心,非常的艰难。

    尤其是和大明帝国之间没有贸易壁垒,大明帝国的工业产品充斥宁国的市场,这更是让宁国本身的工业难以发展起来,根本就竞争不过大明的企业,更何况在海外,南非殖民地的企业也是猛的一笔,都可以和大明帝国的企业竞争。

    这导致了海外其它的殖民地、藩国的工业发展更加困难,基本上都是以农业为主,主要都是种植园经济。

    以种植某种经济作物为主,依托大明帝国这个庞大的体系之下,倒也可以过上不错的小日子。

    但宁王是并不甘心自己的宁国仅仅只是种种大米、甘蔗、香料什么的,他也想要将自己的宁国经营的和大明帝国一样,不仅仅农业发达,工业也要发达。

    这其实就是典型的东方人的性格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大明帝国可以的,自己宁国也是可以,大明帝国有的,自己宁国也必须要有,谁也不比谁差。

    但在这样的道路上,宁国却是走的很艰难。

    宁国自己建立起来的工业企业根本就竞争不过大明帝国,发展艰难,也发展不起来。

    没有尝到资本主义发展最初始黄金期的肉,这自然而然就难以发展起来,更何况宁国这边的教育、人才、科技、道路等各个方面都比不了大明帝国,那就更难了。

    不过这一次,宁王却是捡到宝了!

    因为大明帝国这边的纺织产业正在大规模的从大明帝国内部迁移到海外的殖民地和藩国,其中很大部分的纺织工厂都选择落后到宁国这里来。

    宁国这里是允许蓄奴的,并且天竺大陆这里还有着极其廉价的劳动力,同时宁国也是海外最为重要的棉花产地,棉花种植的规模很大,产量很高。

    再加上宁王也实时的出台了优惠的政策,故而也是吸引了大量的纺织工厂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