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我们的遗产,我们要珍惜。这些东西告诉他们,祖先们很早就到这里生活,这里的山山水水都属于我们自己的,我们学会保护和珍惜他们。”

    差一个学期就初中毕业的龙逸峰当然知道这些东西是国家的,不属于玉马塘村任何一个百姓的。不过他也觉得龙程刚叔叔说得是非常有道理的,只有大家都觉得这里的山水是自家的,他们才能珍惜眼前的一切。村民的这些说辞和信念,比起书上说的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管用得多。村民们的心目中,自己是与大山相互依存、合二为一的,这样的共生关系远比所谓的责任和义务深刻的多。这样的意识在玉马塘村民心中普遍存在,及时是龙逸峰也是这么想的,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和其他渠道的了解,使他有了比大多数村民更先进或者说更社会化的一些认识。

    龙逸峰一行穿过第一道山门,明显觉得山路要陡峭许多,龙逸峰感觉自己好像在攀登一个七十度左右的山坡。还好,这里的路比刚才的好走一些,每一步都有石头台阶,不再需要砍伐灌木和青藤等不明植物种类。这些石头阶梯就是利用山体的石壁凿出来的,非常结实,只需要走稳别滑倒就行。阶梯两边有扶手,还有一些生长的不是很茂盛但是很坚韧的绿色藤子,这种藤子非常坚韧,孩子们砍柴的时候经常用它捆绑柴火。村民们还伴它割下来晒,然后用水浸泡几十分钟,用来编制各种盛放东西的框。

    因为不需要用刀,几人的刀已经入鞘,凭借双手双脚前行。其实路还不至于陡峭到非得用手的地步,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却很累,特备是王东海和龙正桥,如果不用手抓住藤子,那保不住他两会摔倒滚下山去。

    山开路忽陡忽平,忽左忽右,起起伏伏地过量近两公里,龙逸峰一行来到第二个山门牌坊前面。第二道门有一块平坦的坝子,大约一百五十个平方左右,期间灌木丛生。这道门明显比第一道门显得古老,也显得小得多。从大门往里看,后面的路好像也要陡峭一些。龙逸峰认出这个门上面写着“云山独秀”四个繁体字,没有落款。龙程刚组长介绍,这第二道山门也是人工修建的,而且明显有些地方破损。除了四个繁体字,什么也没有,光秃秃的,更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修建的。穿过第二道门,就要全面攀爬山峰,大概有八十多米高的山峰,四周围只有一条小道,必须手足并用才能跑到山顶。到达山顶,又有一片空阔的山地,大概三四亩,对于数据,村民门可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概念。

    四人在此吃点东西喝点水,稍作短暂的休息。龙逸峰趁机欣赏周围的环境,面对大山的左边是茫茫森林,一直延续到山脚,右边是悬崖,还有一股水流从山顶上飞泻下来,在空中像一条白色丝带一样飘动着,侧面吹来的风把这条细小的瀑布吹成雨珠,飞散在空气中。从这里愿望,除了依稀可以看到玉马塘村前的那几乎人家,其中一户就是龙逸峰家,其余便是茫茫大山和森林,即使是小村,也只能见到一个轮廓,看不清走动的人。

    从第二道山门开始,再也没有其他路可以通往山顶。这条唯一上山的道路也是依靠山体凿开一条小道,小道蜿蜒而上。在石头的的低凹和有缝隙的地方,还有一些灌木在坚强地生长着。

    时下正处于深冬,这些小灌木的叶子大多有两个手指头那么大,基本上全部是血红色的,把整个山崖染上东一片西一片的红。接近山顶,龙逸峰看到第三道门,应该是门一样的石壁,看样子好像是天然生成,而不是人工凿成的,石门上方生长一些不明植被,叶子也是红色的,不过叶片比刚才看到的小一些,细长细长的,像一道眉毛。穿过石门,石壁两边有一些古文,主要是用繁体字凿成的碑文,一共好几块,不过都是一些祈福之类的碑文,没有具体介绍整个山或者相关历史背景的。从这里,左右两边都可以通向山顶,或者可以说这里已经到山顶的区域。

    方言望去,前方怪石耸立,灌木丛生,俨然一座石头森林。大大小小的石山星罗密布地林立在这里,形态各异。在一些稍微宽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