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老牌豪门的朝歌张家,是当今张家家主的第五个儿子,族中祖上出过名将贤臣无数,传承到了这一代,曾任掌管农事的大司农一职的张老太爷早就告老,如今成日在家中养鱼逗鸟,十分闲适。

    张老太爷共有五个儿子,大儿子身有修道天赋,早随一位仙师出世修行,虽不在朝歌,但也会不时寄些丹药灵材回家,帮助老父亲延年益寿。

    张默的其余几个兄弟也都在朝为官,但是听说他历来与父兄来往淡薄,甚至在朝歌城官场上有张老太爷与张默父子二人不和的传言。

    按理说在张老太爷的几个儿子中,张默官职虽然不高,但是掌管朝歌城门,实权最重,如果他稍微会点钻营之术,又有家中的支持,很容易成为在朝歌城中呼风唤雨的人物,甚至封侯拜将也不再话下。

    但是回顾张默的官途,他刚及冠时传出与家中不和的传言,早早远离朝歌参军入伍,在镇西军中磨砺十多年后回归朝歌城,连家都不回,直接接过帝乙的亲自任命,成为城门司司正,自己买了一处宅子娶妻生子,这一做就是二十来年。

    这二十多年中,张默如油盐不进一般,就算是逢年过节都从来不与同僚往来,更别说收受贿赂了,简直比老刑正飞廉大人还要两袖清风。

    张默从不办宴席,从不逛青楼,他独立于张府大宅之外的宅院中也从未传出过他有何癖好,又喜爱什么文玩雅物。

    商人多好酒亦能饮酒,可是军伍出身的张司正居然滴酒不沾,每日四更天到城门司衙门点卯当值,入夜时分才回府休息,二十来年风雨无阻,有着近乎变态的自律与自持。

    唯一令人称道的是,这位张司正上任二十多年以来,从未在自己的职责上出过任何纰漏,与禁军也一向配合地很好。

    每日朝歌城门按时升起落下,无数人来来往往,早就成了习惯。

    因为习惯,所以遗忘。

    如同无时不刻都在进行的呼吸,你不去想起,可能完全都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

    但是呼吸又是人体必须的功能,一呼一吸,少了哪一步,人都要没命。

    原本在张默刚刚接任城门司司正之时,还有许多人来登门拜访想要与这位司正结下一份香火情,但是当张府管家冷着脸打开门拒绝了他们的拜帖之后,登门拜访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于是朝歌城精通为官之道的人们就知道了,这位张司正,是要做个“孤臣”。

    或许是因为手握朝歌城防大权所以要避嫌,或许是张司正天性使然,就是不乐意与人交往。

    一年年过去,当年拜访过张默的朝歌城官员们或升迁或降职,甚至是犯了罪被斩首抄家,张默依旧如当年那般稳坐城门司司正的位置,不曾有任何变动。

    流水的京官,铁打的张司正。

    这是从一位当年吃了张默闭门羹,但如今已经成了京城大官的大佬口中传出的笑言。

    据说这句话传入正在城门司当值的张默耳朵中时,这个已有知天命之年的老司正依旧黑着一张脸,也不垂头丧气,也毫无恼怒之色。

    如今已经不再有官员去拜访张默了,毕竟一个二十多年不升迁的城门司司正,手中的权力影响不到绝大多数人。

    怎么,一个没能力升官的看门人,还能管住爷不成?他还能不放爷进门出门?

    于是张默被朝歌城乃至天下官场的人们忘却地更加彻底。

    那座被京官调侃为“小张府”的宅子,也愈发门可罗雀。

    他日复一日当值,把城门司打造成了只受商王陛下与他自己领导的铁桶般的衙门,在朝歌城居民的遗忘中一天又一天地看着朝歌城门开开闭闭,直到今天。

    诚侯率领五十万大军兵临城下,朝歌形势危如累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