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如苏南的一些地区,五月底就开始收割小麦了,苏北和鲁南则要六月初,冀北要到六月中旬才开始收割小麦。

    后世的中国,开上收割机在麦田里走一圈,小麦就收割完毕了,即便是那些种植量少的散户,可以用小微型收割机进行收割,很少有人再用人力收割小麦。

    而在八十年代的农村,收割机是大型国营农场才有的装备,一般的小农能有台手扶拖拉机,就算是农村中的豪门了,在那时小麦成熟了以后,全靠人力收割。

    小麦成熟以后,越快收割越好,如果小收割过晚的话,麦粒易掉落,秸秆易倒伏,增加了收获难度,易造成收获损失。

    所以民间有句话叫“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意思是小麦收割的最佳时间是九成熟的时候,而等到小麦完全成熟以后再收割,会造成一成的损失。

    在人力收割小麦的年代,每当麦子收割的季节,那些在城市或者乡镇务工的农民,全都会回到家乡,抢收小麦。甚至很多从农村考出来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和国企职工,也会请假回家收麦子。

    一般到了这个时候,城镇当中都会出现短暂的用工荒,农民工数量较多的建筑工地,还有乡镇企业,干脆就停工了,等收完麦子再开工。

    以现在的眼光看,企业停工让工人回家干农活,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完全不符合经济学常识。然而在当时,企业若是敢不让工人回家收麦子,工人都敢直接旷工走人。

    在当时人的观念里,回村收麦子绝对比企业正常生产重要的。

    电炉厂就要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旦到了六月份收麦子的季节,电炉厂的工人们都会回乡收麦子,到时候电炉厂势必会停工一段时间,那么产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农村收割麦子,并不是把麦子割下来就完事了,第一轮收割,第二轮拾穗,还需要及时的将收割下来的麦子运到卖场里,趁着没有下雨赶紧堆垛,然后还得摊场和碾场,之后才是扬场、晒麦和归仓,有的地方还要将馏麦上垛,做一年的牲口饲料。

    等工人们做完这一切,然后返回厂里,再重新开工,少说也得耽误两个星期的时间,若是天公不作美下几场雨,收割受到影响的话,浪费一个月的时间也是有可能的。

    “这算是不可抗力因素了吧!”李卫东无奈的摇了摇头。

    李卫东要提升产量,又不能阻拦工人回家割麦子,所以他只能另寻他法。

    “引进一条流水线?”李卫东马上否定了这个想法。

    先不说引进流水线需要一些时间,就是引进流水线的花费,可要比雇上百八十人贵得多。

    至于雇人的话,则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电炉厂这种乡镇企业,所能够雇佣到的,都是一些农村多余劳动力,要经过培训以后才能正式胜任电炉厂的工作。

    这些农村多余的劳动力,文化水平比较低,很多人连小学都没上完,大字识不了几个,给他们丛培训本来就是个复杂的事情。

    更何况李卫东现在要解决的是,工人回乡割麦子的问题,即便是雇来了农民工,到时候也得回去割麦子。

    “只能通过管理的手段,来提高产能了。”李卫东心中暗道。

    想到这里,李卫东开口说道;“马哥,你觉得咱们实行计件工资怎么样?”

    “那就是按照生产的件数算工资?”马忠义开口问道。

    “对!出勤一天,给一块钱的基本工资。”李卫东伸出一根手指,接着说道:“除此之外,只要组装出一台空气炸锅,我就发一块钱的工资,不过前提得是质量合格!”

    “一台一块钱,这要是一天组装五台的话,一个月岂不是能赚一百五十块钱?再加上三十块钱基本工资,那就一百八十块了。不行,太高了!”马忠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