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着自己酸疼的筋骨。

    他们全都是少言寡语,耷拉着脑袋,明显也是被‘说税’的题目给难住了。

    不过在这个时候,大家谁也不会去同情谁,谁不是如此呢?

    在经历过了这两场考试之后,已经有一大半的人的心里开始有数了,这里的有数是指会不会被淘汰出局。

    是的,在除了极少数人之外,大多数人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

    如果说,第一场的算学题和第二场的说税你都没有答好的话,那么,基本上不可能再有什么惊喜了。

    想在第三场翻盘?

    可能吗?

    要认清事实,只能当一回陪考而已……

    等下一科?

    年轻的或许还有资本,而年老的却也只能到止为止了。

    想到此,就有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举人仰天长叹道:“旧山松竹老,白首为功名,我已垂垂老矣,日薄西山,还有下一科可等吗?”

    有不少人闻之产生了共鸣,潸然泪下。

    齐誉看得有些不落忍,很想过去劝慰几句,但是,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想了想,还是选择默默离去了。

    ……

    次日。

    会试的收官之考——第三场,按时正常展开。

    发卷,先阅卷。

    科举的重头戏来了:策论!

    这一场的题目并不多,只有两道题。

    不过,却是两道大题。

    先看第一题:羁縻之弊及见解。

    羁縻……

    不是吧,居然真被洛渊给猜中了!

    冷静,先解题。

    这道题目要解读为是两个部分,一是让你说一下关于羁縻政策的弊端,二是让你阐述一下自己的见解。

    羁縻政策,是指朝廷对于蕃族的治理方针,俗称是以夷治夷。

    政策的前提条件是,蕃族要承认朝廷为其正统,而朝廷则要承诺护其周全,这两点都成立了,此策生效。

    这听起来有点像是拜山头的意思,实际上,也是差不多。

    谈妥之后,两方各自发展各的,彼此之间和气生财,大家相安无事。因此,羁縻政策又被人称为是怀柔政策。

    可是,时间一久,这政策就开始变了味了。

    为什么呢?

    由于蕃族缺乏约束力,久而久之就变得壮大了,以至于某一天,这些个蕃族大佬也开始试着和朝廷叫板了。

    这就是所谓的弊!

    分析出弊端并不算难,可难就难在这‘见解’二字上。

    如果蕃族那么好稳定的话,历史上就不会出现和亲了。

    不过,齐誉却是偷偷地笑了。

    犹记得,后世里有一位励精图治的雍正皇帝,他在对于蕃族的问题上,就曾推行过一种非常高明的政策,叫做‘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属于是一种吏治手段,朝廷通过官吏的任免来弱化蕃族土司的势力,除此之外,还会驻军。

    土司们对此有意见?也想当官?

    这当然可以!

    你们也来考科举嘛,朝廷的要求绝对不高,只要你们能考中区区秀才,就会封你们做大官!

    呵呵,这些个连汉字都不认识的土司们能考中秀才吗?

    自然是不可能的了。

    总得来说,用改土归流替代原来的以夷治夷,这种方法极大加强了朝廷对于蕃族的控制力,从长远上来讲,非常有利于国家的繁荣稳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