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国要好一点......

    关于怎么理解孟子这段话,一直有各种注释。

    孙子在《孙子兵法》一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范宁却想到了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这段话的理解。

    《春秋》每书诸侯战伐之事,必加讥贬,以著其擅兴之罪,无有以为合于义而许之者。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则有之,如召陵之师之类是也。

    不过从范宁的个人态度,他并不是很赞成孟子这番话。

    没有春秋的混战,怎么会有战国七雄?没有战国七雄,怎么会有秦朝的统一?没有大一统的基础,怎么会有中国的再一次崛起?

    历史自有其规律,要是大家都遵从义而不战,诸侯国们和和气气保持两千年,那后世的中国就是一盘散沙。

    从历史唯物论来说,春秋确实无义战,但这种战争却是必须的。

    不赞成归不赞成,但范宁还是要遵从大义,写一篇能让他得高分的议论文。

    这篇文章范宁已经准备很久了,略一沉吟,范宁在稿纸上写下了他的议论文。

    虽然宋朝的议论文并不像明清八股文那样拘泥于格式,但在科举中,一般都会开宗明义,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也是没有办法,审卷官要面对成千上万的卷子,一般不会有太多耐心仔细帮你推敲,一般看到一半,考生还在啰啰嗦嗦,不知所云,这种卷子就直接判死刑。

    必须在开头两三句话就抓住审卷官的眼球。

    范宁之前至少准备了三个方案,他一直拿不定主意,这一刻他最终决定,用朱熹的注解来作为自己的开头。

    《春秋无义战》

    《春秋》每书诸侯战伐之事,必加讥贬,以著其擅兴之罪,无有以为合于义而许之者。

    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则有之,如召陵之师之类是也。

    夫所谓义战者,必其用天子之命者也,敌国相争,则无王矣。

    人称之斯师也,何义哉?

    此《春秋》尊王之意,而孟子述之以诏当世也。

    盖曰,夫《春秋》何为者也,夫《春秋》假鲁史以寓王法,拨乱世而反之正,如斯而已。

    .........

    范宁一气呵成,洋洋洒洒写了一千五百余字,停下笔,他估计一下耗费的时间,居然只用了大半个时辰,这让范宁颇为得意。

    但一气呵成的只是创意,要写成一篇好文章,必须不断的修改,精炼,千锤百炼才能成功。

    范宁又沉下心,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起来。

    .......

    ‘当!当!当!’

    钟声响起,午休的时间到了,士兵开始给每个房间发放午饭。

    午饭非常简单,每人两个萝卜丝绞肉馒头,一碗菜汤。

    这也是考试院最让人诟病之处,这顿午饭外面最多卖八文钱,就算三顿也才二十几文钱,可考试院居然收每人百文钱的午餐钱。

    不免给神圣的科举也染上了一丝铜臭。

    中午也是考生摇铃不受限制之时,不断有考号铃声响起,要求上厕所。

    监考官面无表情地注视着每个考号的学生进出。

    这时,二十四号的铃铛响起,一名士兵跑了过去,不多时,士兵又跑到监考官面前低声道:“烦请考官去看看吧!”

    监考官眉头一皱,又有什么问题,卷子不够,还是笔墨不足?

    他快步来到二十四考号门前,只见里面的考生正用糊名条小心地将名字一行贴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