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前几朝留下来的道观。

    道观,以由右自左的书写方式来看则是观道。

    《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道作为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凡人皆需仰望,故借观。

    道观之地,乃窥测无上天意之所,因而有“道观观道”之说。

    道教的宫观分两种性质:一是子孙庙,二是丛林庙。

    子孙庙由师徒之间代代相传,庙产可以继承,有专属的门派。其他门派的道友可以暂时居住,但不能插手庙务。

    丛林庙则不允许收徒,庙产也不能继承,属天下道众共同所有。

    另外,丛林庙一般不分门派,凡是道教的法裔弟子都有权居住、管理庙务,也有权被选举为当家人。

    庆真观就属于丛林庙的性质,其当家观主是一名姓李的常住道人。

    最初,庆真观的规模颇大,是一座由众多的建筑群所组成的大型道观。

    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战祸兵乱下的庆真观早已没有了原本的模样,规模上也缩减了许多。

    如今,三门六柱的冲天石坊还伫立在道观的最前方,只是坊额上那“观星门”三个字已经模糊不清。

    石坊后面是前山门,那是一幢五开间的木结构建筑,重檐歇山顶,外观对称协调。

    大门上方挂有匾额,“庆真观”三字是本朝的书法大家所题,笔锋苍劲有力。

    山门后面是“三清殿”,三清殿是庆真观的主殿,也是唯一的一座大殿,重檐歇山顶建筑,显得高敞大气。

    裴璎到荥阳后听说过庆真观,但她从没有来过这里。

    信奉是一种执念,这种执念从古至今便有,并逐渐演变成向虚无祈求人生的痴迷。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贾生》中的两句诗。

    裴璎自然不会知晓数百年后的诗词,但她却知晓孔夫子的那句“敬鬼神而远之”。

    故此,裴璎没有什么信奉,更没有什么执念,能来庆真观就是为了求个安慰。

    庆真观位于荥阳城中,本就缺乏了高山深谷处那种道观的神秘感,再加之规模的日益缩小,导致道观以往的香火并不旺盛。

    不过,自从李道长被推举为观主后,庆真观不仅香火日渐旺盛,就连到信徒也增加了不少,到三清殿中祈福的善男信女更是络绎不绝。

    究其原因,说是李道长的道法通天,在其敕令之下,满天诸神莫敢不从。

    有这样的神通,那便是各路神仙的祖宗,平头百姓怎能不崇奉至上?就连大家世族中也有众多的信奉之人。

    庆真观的山门到三清殿间原本是块空地,经信徒们的捐资修整后,成为了一处露天的讲经说法之地。

    今日,或许道观中在举行什么法会,又或是恰逢李观主传经布道之时。

    总之,裴璎几人进入山门后,便看到有数百名信徒正围坐在讲经坛处,每个人都以额头触地,虔诚地跪伏聆听。

    在众多信徒的中央,一名年近四旬的道士正端坐于三层的白石经坛上,经坛周围立有一圈绣有符文的明黄色华幡。

    香案之后的道士头戴“五老冠”,身着绣有仙鹤祥云等艳丽的法衣,脚上穿着黑色高筒,白漆厚底的道靴,嘴里正唱诵着神秘的咒语。

    裴璎没见过这等阵仗,咋看之下心中未免有些发怵。但瞧见讲经场左右的廊道中有不少的香客驻足观看,她也就随之放下了戒心。

    无非是到三清殿中烧炷香,求神明保佑二郎平安归来,这有什么好怕的呢?

    裴璎与二嫂裴陈氏一边侧目看着场中的法事,一边穿过廊道向三清殿走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