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江东的司马睿必须要有所考量,广州周边的郡县也自然要掂量一下各自的斤两,看看自己够不够武威军的一个冲杀。

    更何况,最有实力增援广州的人是江州刺史王敦,而王敦绝不会对陶侃伸出援手,他乐见陶侃落败,如此也能在日后少一块绊脚石。

    “好消息,真是个好消息呀!”李瑰站起身,伸展了一下手臂,走到疲惫的信令兵面前,笑道:“累坏了吧,快去吃些东西,休息一下。”

    说着,李瑰对自己的一名近卫吩咐道:“你去我军帐,取一些烤酒给这个兄弟,让他喝上几口解解乏。”

    武威军中便是如此,无论官职的大小,对待属下都是如同自家兄弟一般,这是李峻做出的典范,久而久之也成为了军中的习惯。

    信令兵退下后,骞韬举起之前的那封信,对着李瑰笑道:“兄弟,如今咱们也有了底气,既然陶侃有话说,那就去和他谈一谈,看看他能说出什么花样来?”

    宋广村,位于合浦县西北,与临尘县相近,是醴水流经的一个村落。

    陶侃之所以要将会谈地点选择在宋广村,是因为宋广村的两翼皆是己方的兵马,又与宁州军的大营也相隔不太远,对双方来说都算是比较稳妥。

    陶侃,字士行,本为鄱阳郡枭阳县人,后徙居庐江郡寻阳县。

    他出身贫寒,初任武冈县令,后与太守吕岳不和,弃官返乡回家。

    之后,八王搅乱天下,同样也引起了江东的动荡不安,秦、雍一带的百姓因天灾和战乱,大量流徙到梁、益二州以及江东一带。

    太安二年,义阳蛮张昌聚众在江夏起义,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聚集三万兵马。

    张昌在攻取了江夏郡后,又迅速地夺下了荆、江、徐、扬、豫等五个州的多数郡县,引起朝廷的极度不安。

    之后,朝廷任命刘弘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命其率领兵马镇压张昌的叛军。刘弘上任后,即辟陶侃为南蛮校尉长史,领大都护一职,并命他为先锋开赴襄阳,讨伐张昌。

    随后,在刘弘与陶侃的多方围剿下,大败张昌于竟陵,斩杀叛军数万人,荆州乃至整个江东才安定了下来,陶侃也因此被任命为宁远将军,江夏郡太守。

    成都王司马颖掌辖荆州后,陶侃欲离开荆州入扬州,却遭到了王敦的多方阻拦,并被赶去广州任刺史、降为了平越中郎将。

    其实,陶侃知晓李峻与王敦的私交甚好,他虽然与李峻有过节,却也觉得李峻应该和王敦并不属于一类人。

    李峻掌辖梁州,平定宁州,剿灭大成国收复益州,同为领兵之人的陶侃将这些事情都看在眼里,也清楚这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偌大的西南诸夷众多,派系林立,能将他们逐一平叛收服,这需要强大的武力,更需要足够多的胸襟与智慧。

    王敦没有这样的胸襟,他的那点智慧也仅是用在了内斗之上。

    正因如此,虽未与李峻见过面,但陶侃在心里对李峻有几分佩服,尤其是武威军在交州的做法,更让陶侃觉得李峻是个有谋略的人。

    不过,佩服与利益是不相干的,武威军即将动到了陶侃的利益,所以他要出手警告过界的武威军。

    宋广村外的一块平地上,一顶灰白色的大帐立在那里,大帐的q两各有一队兵马相向而视,皆是保持着极高的警惕。

    大帐内,广州刺史陶侃望着坐于对面的李瑰,不由地皱起了眉头。

    相对于已过六荀的陶侃来说,未及而立之年的李瑰确实只是个年轻人,可就是这样的一个年轻人竟然是涪陵郡太守,并且还被李峻命为统军之将,设计杀了梁硕父子,并在交州境内大肆屠杀大族与豪商。

    想一想,自己在这个年纪的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