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冏,晋文帝司马昭之孙,齐献王司马攸之次子,武帝司马炎之侄,承袭其父之爵位,享齐王之荣。

    平赵王司马伦篡位之乱,迎惠帝复位有功,司马冏凭此逐步取得了掌控朝堂的大权,也逐步成为了洛阳城中真正发号施令的人。

    司马冏之所以能有今日的权力,除了承袭乃父司马攸的余荫外,还与他洞察大势的敏锐力不无关系。

    权势永远是错综复杂,权势也永远是盘根错节。

    在这纷乱的权利斗争中,司马冏平衡了司州境内的门阀势力,又与都城之外的诸王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如此之下,齐王就如天平秤上的那根指针,在左右平衡的情况下恰好站在了正中,成为了朝廷掌权之人。

    然而,这一平衡终于在册立皇太子的人选上被打破,司马冏这根指针也因此开始发生了倾斜。

    若论皇亲关系的远近,当今天子与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有着兄弟之亲。

    这其中,司马颖的实力最强,也是储君的最佳人选。

    对于司马颖成为储君,司马冏本是无异议的。

    因为他知道,无论是谁坐在了那个宝座上,都不能可能忽视他在司州的力量。也就是说,齐王一族的势力并不会因天子的更替而改变。

    然而,司马冏所掌控的势力也仅仅是司州门阀中的一股,其他的权势家族并不希望一个强权之人成为未来的天子。

    所以,在一番权力的较量下,司马冏最终走向了妥协。

    他赞同了司州门阀的主张,选择了天子司马衷的侄儿,清河王司马覃成为了新的皇位继承人,与成都王司马颖彻底分裂,成为了敌视之人。

    无论是在历史还是在后世,真正凭实力取得权势的人,没有一个是庸才。

    他们都有所长之处,也都有过人之能,完全靠阿谀奉承上位的人,少之又少。

    然而,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之所以会被后世所诟病。

    一部分是载史之人的客观记录,另一部分则是在权势的斗争中选择了错误的方向,成为了失败者,也就成为了上位者笔下的无道之人。

    这种错误的选择,或许是预判的失误,又或许有着极其不情愿的无可奈何。

    但无论是哪一种,其结果都是无法弥补的,所付出的代价也将是巨大的。

    今日早朝,司马冏看到了群臣的淡漠,也看出了天子的无奈。他知道在这场权利的再平衡中,自己已然成为了弃子。

    这么多年,司马冏一直浸淫在权势斗争中,是第一次真切地感到无助。

    这种无助让他失去了最后的睿智,决定要杀了长沙王,杀了那个让他一直有所忌惮的司马乂。

    然而,就在此刻,司马冏突然地清醒过来。

    洛阳城外那三十万大军,想要的只是清君侧,让他交出权利,离开这王权的中心所在,这并非是绝境。

    但是,正是自己所下达的命令,彻底把齐王一脉推向了死地。

    砍了天子弟弟的人头,屠杀皇室的血脉,这个罪名与权倾朝野的罪名是不一样的。

    因为那是骨肉相残,灭绝人伦的罪孽。

    这种罪孽不会被原谅,要付出极大代价,而这种代价不是他一个人所能承担,整个齐王一脉的势力也会因此而分崩离析,烟消云散。

    如此之下,司马冏想通了一件事,为什么城中会出现传闻?而且传的众人皆知?

    这是一个圈套,一个彻彻底底的圈套。

    此刻,皇城上东门,两扇厚重的大门紧紧地闭合。

    城楼上,火把齐明,数千支箭矢正对着门下,随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