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在匡扶汉室。

    这就是理念冲突。

    陈暮对刘惠这人并不了解,不过他隐约记得,荀谌在帮助袁绍夺了冀州之后,哪怕成为了袁绍的谋主,自此也是一计不出。

    由此可见,荀谌恐怕也是个徐庶的翻版,身在袁营心在汉,在看透袁绍的野心之后,便再也没有为袁绍出计谋。

    最主要的还是袁绍废除冀州伪帝之后,基本就是断了这些心向汉室的精英阶层的理想。

    所以陈暮当初拉拢了党人,让他们投入洛阳朝廷的怀抱。

    可惜袁绍对党人戒备很深,党人们也一直找不到什么机会接触到冀州内部的高层机密,不能给青州带来实质性的好处。

    但荀和的信却给了陈暮很大的启发。

    也许像党人们这样心向汉室,却不在乎皇帝是谁的士大夫阶层大有人在。

    如果袁绍身边的高级谋士当中也有这样的人,或许,还真有可能拉拢得到,从而探知袁军高级内部机密。

    刘惠......荀谌.......

    陈暮不自觉地用手指头在自己的茶水杯里点了些水渍,在桌案上写下了这两个人的名字,盯着看了一会儿。片刻后又忽然警觉,马上擦拭掉。

    如果自己身边有袁绍的内应,或许用一出反间计倒也不错。

    比如这茶水不是写刘惠和荀谌,写的是许攸和审配......

    但恍惚间又觉得自己这样严重的被迫妄想症,根本就没有给袁绍安插内应的机会,倒是颇为可惜。

    晃晃脑袋,将脑海里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全都抹除掉,陈暮将拉拢刘惠和荀谌这两个人的提案先暂时放置在计划里,然后是第二件要考虑的事情——公孙度的问题。

    公孙度其实是布局三韩的时候,两个目的当中的其中一个。

    为什么布局三韩就不用多说,即便陈暮记得世界地图长什么模样,从亚洲探索美洲大陆,也不可能跨过整个太平洋。

    所以一路按图索骥,先韩国日本,然后俄罗斯,穿过白令海峡,抵达阿拉斯加,最后再从美洲大陆的西海岸进入美洲,顺着海岸线一路寻找他需要的一切,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而三韩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同时也是将来夺取日本这座丰富矿石岛的第一步,因此他必须拿下。

    至于公孙度,则属于附带品。

    辽东同样发展造船业,历史上公孙度就曾经派出船队,占据了青州的东莱郡,同时东征高句丽,西击乌桓鲜卑,北震扶余,南取三韩。

    由此可见他的船队航行范围,同样也是在青州、三韩以及倭国这几个地方。

    双方海域重叠,辽东船只打不过青州海军,且因为辽东到朝鲜地区大量的海岛被青州占据,导致公孙度对青州十分忌惮,在这种情况下,公孙度显然会考虑将来刘备获得中原大战胜利的问题。

    因为渤海湾已经几乎成为了青州海军的内海,辽东对于其它诸侯来说,就是个偏远的农村。

    而对于青州来说,就是咫尺相隔的邻居,船队一夜之间,就可以从莱州湾杀到辽东半岛。

    所以只要刘备获得北方霸主的地位,那么他公孙度在辽东根本不可能稳如泰山,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

    不要忘记,公孙度之所以能称霸辽东,是因为董卓的诏书。

    董卓的任命在刘备眼中,估计毫无合法性,诏书跟一张废纸没什么区别。

    更何况公孙度本人在董卓任命的辽东太守的基础上,自己给自己加上了辽东侯、平州牧,如此赤裸裸地蔑视朝廷,显然超出了刘备这种人的忍耐。

    一旦刘备成功,那么很有可能就是天子刘虞一道诏书,废掉他在辽东的基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