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的,六部户曹、三班衙役、地方巡视,一个数万人口的县,数百名吏员,上千名衙役是常有的事。

    清代曾任四川巴县知县的刘衡记载,他到巴县上任时,衙役竟有7000人之多,都快能组建军队了。

    所以真正的简练机构,并不是看表面上有几个当官的,而是要明确公务员人数。

    像现在青州因为广纳流民,一个大县十万人都有。

    但包括各乡佐吏、底层斗食、三班差捕、各部曹吏以及大理院、都察院、吏治院的普通吏员在内,总共也就三四百名公务员。即便加上人手不足时雇佣的事业编,也不足千人。

    十万人的治理只有数百名行政人员,官民比例大概是1比100多。

    这样的官民比例算是比较少的,别看历史上唐宋时期官民比例是1比3000和1比1500,但那是不算吏员的,算上吏员,那宋朝的官民比例就可能会达到1比10,远远超出了历代所有公务员的比例。

    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明确职责划分,提高公务员待遇,将各级职权进行系统性分类。什么部门的公务员管什么部门的公务员事情,其实远比一个草台班子,然后招募几百上千衙役治理地方,让一个县的百姓没有任何规划地野蛮生长强得多。

    至少目前大汉的一个县令,直属于他的公务员并不算多。但这些公务员遍布这个县的各乡村,了解百姓的需求,进行统一规划管理。

    陈暮之前在青州的时候写过很多本关于如何当好公务员的书籍,简单来说,治理地方强调的第一件事就是民生,先管好百姓的肚子,再借用地方发展的优势,如产粮区,可以优势发展农业。靠近矿区,可以组织矿产,邻近海边就大力发展渔业。

    种田的种田,挖矿的挖矿,砍树的砍树,打渔的打渔。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求发家致富,只希望能够让目前的百姓不用担心一日三餐。等将来国家大力发展运输业,修建水泥路和火车的时候,再考虑致富的事情。

    至于生态环境?

    除了黄河沿岸不准大量砍伐树木以外,其它地区,没有任何保护性措施。

    在人类的生存问题面前谈生态,那就是一个笑话。

    吏员之上的官员们和明清九品以及后世的官员差不多,如八九品对应股科级,六七品对应县处级,四五品对应市厅级,二三品对应高官,一品自然是国级。

    像一个普通县的县令、县丞相当于县高官和县长,县令是从六品,县丞是七品。如果是人口较多的大县,县令就是六品,县丞是从六品。

    还有两名主簿、县尉、大理院院长、都察院院长、吏治院院长、教谕等都是从七品或者七品,相当于两名副县长、公安局长、法院院长、检察院院长、政法委、教育局长等,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职能。

    谷衛在他们下面的副县尉、副院长、副教谕,自然就是从七品到八品,然后就是从八品到从九品之间底层官吏,如各部门下属的主事、曹吏、曹掾等,分门别类,各自都对应自己职权。

    汉朝是有大小县区分的,大县像洛阳县,人口几十万,县令自然不能用一般品级来算,就必须提高品级。

    比如当时的划分是大县县令秩千石,如洛阳县令、汤沐邑令、道令等。

    中县县令是六百石,小县县令则四百石,县令叫县长。

    所以一一对应的话,就得提高大县县令的品秩,一县人口超过二十万,便称之为县令,品级为从五品,对应副厅级。比如现在的青州临淄城,人口都已经四十多万,县令的品秩自然要高。

    人口超过十万的大县的县令名称改为知县,六品,对应的正处级。像冀州和青州就有不少县城人口突破了十万大关,因此这样的大县在朝廷治下还是很多。

    人口低于十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