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连这么离谱的《魏书》都成为正史,那么其它私人修撰的史书,就更加不用说。

    而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唐朝建立。

    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于当时修史没有任何规范,民间野史不计其数,历史过于混乱等原因,于是开设史馆。

    从那之后,国家才正式规范修史工作,李世民将史馆置于门下省,由宰相监修国史,为前朝编纂历史,成为了一项国家级的大工程。

    但规范修史工作是唐朝的事情,汉朝还没有完善这方面的制度。

    陈暮自然不会允许历史记载这么持续混乱下去,于是在兰台开设弘文史馆,广招学者,由太常主持整个修史计划。

    所以这就有了今年朝廷准备大张旗鼓修史的计划。

    不过蔡邕年岁已大,这个工作比较繁重,无法持续担任,便由他精挑细选,选了学生阮瑀、欣赏的后辈徐干、王璨等人为史馆尚书,帮他完成修缮工作。

    除了修史以外,陈暮还主持了整个国家典籍修缮、整合、编纂等工作。

    就如同朱棣修的《永乐大典》一样,他要把全天下的典籍收录进大汉国家图书馆里。

    只是朱棣的《永乐大典》属于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没有任何确切的作用,放在仓库里起灰。

    而陈暮这么做是因为董卓之乱对东汉的鸿都馆、兰台、辟雍馆、东观、石室、宣明、太学等藏书场地造成了毁灭性打击,需要重新恢复。

    并且随着造纸业的蓬勃发展,纸张广泛传播,原来几乎所有藏书都是竹简,现在也要全部誊录到书页上,编纂成册,印刷成书。

    将来这些书本会经过挑选,有些会变成课本,有些会变成学者研究用的典籍,还有些则成为丰富国家图书馆的一部分。

    从这一点上来看,陈暮对目前大汉所有残存的典籍重新进行修缮和清点工作,实际意义肯定要比朱棣做得更大。

    要在大汉这样一个封建社会提供开放的知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好消息在于这些事情也许用不了他去管。

    因为光今年修缮清点工作才开了个头,仅仅简单预估了一下,光初步的清点、分类、摘抄、誊录、研经等工作,可能要持续数年之久。

    然后将来还得大量校准、勘验、选摘、印刷等,就像《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都用了数年到十余年时间不等一样。

    像这样的工作会用很久的时间,到那个时候也许陈暮在不在还不知道,只能说现在在做这项工作,未来算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吧。

    目前民间科学发展还是比较活跃,在物理学、数学、化学都在迅猛推进,而与此同时,今年年初,大汉朝廷正式启用了公元纪年。

    从前些年开始,朝中大臣对于刘备年号问题有过上书建议,询问刘备是否要进行改元。

    因为汉武帝到现在,自从年号创立,皇帝频繁更换年号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刘备得到上书之后,便询问陈暮,要不要改元?

    这件事让陈暮想起来,必须要进行规制。

    一是得确定一皇帝一年号制度,这样方便百姓和百官记事。

    二是要确定公元纪年,让历史更加清晰。

    前者好说。

    刘备听闻以后最好确定一个年号一个皇帝制度,以此方便天下黎民百姓,便同意了陈暮的请求。

    如此刘备在后世历史上,也被称为章武大帝。

    而后者就比较麻烦。

    因为确定公元纪年远不是想象当中的那么容易。

    陈暮与算圣刘洪和他的学生徐岳一起多次研究历法,重新改良完善“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