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如果他后世习得的地理知识没错的话,鄚颉府及鄭州治粤喜县,这个地方在哈尔滨东南的阿城区,确实有点冷了。

    扶余府其实也暖和不到哪去。这个地方在吉林农安,冬日冰天雪地,南方来的兵将未必受得住。

    至于涑州城,则在吉林省吉林市附近,天气与扶余府差不多。或许有山遮挡冷空气,稍稍暖和一些,但好不到哪去。

    总共五州之地—如果扶余府被攻克的话—住是有地方住的,不至于露宿野外,但如果无法适应气候,被敌人联合「冬将军」打败,那就要闹笑话了。

    「刘仁恭至今还在向朕要价,莫非就是等冬天?」邵树德问道。

    「多半是了。」陈诚回道:「若王师阻于寒天,又不想再兴兵的话,许其节度使之位是最好的办法。」「此贼不闻张万进之事乎?」邵树德怒道。

    「路途遥远,未必得闻。即便闻知,或有侥幸之心。」陈诚摇了摇头,道。「扶余府不过七县之地,得之有甚意思?」邵树德还是有些恼火。

    扶余府两州七县听起来不少,但渤海国的人口就那样,一个州的户口才抵得上河南、河北一个县。刘仁恭撑死了也就是两三个县的主人罢了,即便算上黑户,也养不起大军。

    事实上他现在真没多少兵了,最多一万,比起巅峰时期两万多人少得可不是一星半点。而且就这一万兵,也不是按照中原规矩养的。契丹人有什么钱财像中原禁军那样发赏?有口吃的就不错了,至于钱财,出征时去抢吧,抢到都算你的。

    这其实也是古代很多军队的实际情况。比如金国签军、满清绿营,平时军饷极少或压根没军饷,也就管管饭,让你不会饿死,战时劫掠,获取收入。而这种劫掠的登峰造极程度,就是屠城了。

    「陛下,刘仁恭之野心已昭然若揭。而今只有两法,一则挥师攻之,斩草除根;一则招抚之,许其为扶余防御使。」陈诚说道。

    「你属意何策?」

    「臣料渤海国会插手,此事较为复杂。陛下若想尽有渤海之地,此时不能退。一步退步步退,今后所有人都会有样学样。」

    「那就斩了刘仁恭这贼子!」邵树德将兔肉直接按在炭堆里,冷哼道:「令种觐仙抓紧运送粮草,缴获之契丹杂畜,点验清楚。朕乃大国之主,渤海若插手,一并讨伐。」

    当然,渤海插不插手,都免不了讨伐。

    前唐初年,李世民讨平高句丽,尽迁其民入中原。为何这么做?很简单,府兵制下,常备军少得可怜,且最怕长期征戍。而高句丽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农耕国家了,有一定的身份认同,唐廷没信心在大军撤走之后,当地不发生叛乱,于是干脆把人迁走。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那会人太少了。贞观年间才多少人口?也就一千来万。但大夏北方就不下两千万人了,关西更是自巢乱后就大体处于承平状态,至今已二十年,河南也安定了十年左右,国力是超过贞观年间的。

    考虑到渤海国汉化二百年,一应制度和前唐无异,中上层人士也用汉文对话、书写,普通百姓也有相当部分说的是幽州官话的变种「汉儿语」,大夏实行的又不是府兵制,常备军数十万,他就起了别样的心思。

    边陲小国遇上「穷兵黩武」的中原君主,真的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而且这个君主似乎不会因为话好听就把你列为「不征之国」,你至少得在战场上击败他,或者连续发动叛乱,让他觉得烦不胜烦,收益远小于支出,维持不下去了,才有那么一丝可能获得独立。1

    但这又何其难也!

    ******

    八月初五圣驾抵达南

    楼。而在此之前,诏以南楼、木叶山为迎圣州,以契丹衙帐为忠圣州,以紫蒙县为保圣州,又以北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