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士的军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将军所说。

    19世纪初,德国国家主义之父费希特在法国占领军的严密监视下,发表了一系列告德国民众的演讲,大谈国家以普及教育为第一要义的重要性。他把对德意志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新的国民教育制度上,他畅想到:

    “从现在起到二十五年后,社会上就不会再有穷苦无依的人,也不会再有流氓和犯罪分子。国家也无须再支出大量经费去建立独立的军队;因为所有人民都是为保卫祖国而生,为保卫祖国而学;国家有了这样的人民武装力量,必将无敌于世界!”

    这便是德意志的精髓:只有非同一般的国民,才是德意志强大的根本。

    而这样强大的国民,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长期以往的教育结果。

    普鲁士时期,为确保义务教育的有效实行,腓特烈威廉一世父子接连颁布多条法规,但效果差强人意,而经济贫困则是首因。父母不愿让孩子去上6至8年的小学,白白把劳动力送走。很多入学的孩子也只是在农闲时到校学习。学校规章中关于上课时间的规定都无法真正实行,遑论按规章去征收缺课罚金。

    自王泰在河南创立义务教育一开始,他就面临严重的师资质量和数量问题,严重缺乏有学识、受过教育的教师。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训练的教师们,或者是那些饱读四书五经的儒士们,他们中大多数人,并不是王泰心目中的合格教师。

    “关中学堂”和“中原学堂”的师资培训机构的相继成立,使得师资力量的奇缺,渐渐得到了解决。一批批新的教师走入河南的各所学堂。也幸好在自然科学方面,有大量的葡萄牙传教士授业解惑,才能解决目前的师资力量培训问题。

    这也让王泰莫名地振奋,持续的努力,也让学堂的问题一一迎刃而解,走上了正轨。

    对于河南,尤其是卫所下垦殖的百姓,对于义务教育,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全民义务教育,义务性和强制性并存。至于河南义务教育是不是合乎大明祖制,似乎并没有人担心。

    主政河南的几年间,王泰几乎走遍了河南所有的地方,他曾深入到偏远山村,儿童辍学率的严重现实,让他时常忧虑万分。

    河南的百姓,无论是原住民还是迁来的流民,民生凋敝,嗷嗷待哺,吃都吃不饱,那还顾得上读书?

    在王泰治下,随着兴修水利、挖井屯田,随着番薯的引入,卫所治下的百姓,基本上脱离了温饱问题,民众虽然还处于贫困之下,但百废待兴,希望丛生。

    基于河南的现实,王泰不再是一省巡抚,并没不能插手布政司治下,可他依然在河南地面上,有足够的影响力。

    教育是一国之本,开启民智则是重中之重,王泰不想再等,他必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把所有的孩子都招呼到学堂里面来,谁要是敢跟他作对,他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强权对抗抵制。

    一张白纸

    好作画!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则是困难重重。

    义务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大明王朝要国富民强,走上世界之巅,义务教育的普及必不可少。只有强大的义务教育基础,才能构建更加牢固的高等教育平台,培养出强大自信的国民,以大明上亿的国民,强盛指日可待。

    高等教育,在中国,只能是普及教育,而不能成为精英教育,中国人几千年朴素的哲学观,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推行精英教育,社会的分级会更加明显,民族的动荡和不安也在所难免。

    义务教育的弊端,便是成本太高,尤其对王泰而言,占到了卫所收入的一半以上。不过,既然王泰不反对,下面的官员和将领,也是顺水推舟。

    卫所下的儒学提举司成立,虽然惊世骇俗,却也是理所当然。

    虽然挂名儒学提举司,但儒学所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