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辈子也无法企及的财富,那干什么还要努力?

    哪里有动力?

    根本就没有目标。

    在这样一群慵懒无所谓的人群当中去寻找合适的文臣人选,确实是有点困难。

    好在,还有刘穆之。

    这位乱世当中的奇才,虽然四体不勤,但确实是有能力的。

    而现在,投奔王谧显然比历史上他去投奔刘裕能够更快的获得现实的利益。

    于是,可以看出,他在北府的工作也是很卖力的。

    而王谧自然也会给他应有的回报。

    让事业从这个时代就开始,还是很划算的,毕竟历史上的刘穆之,虽然为刘裕鞍前马后照顾后勤,但是,却不幸倒在了刘裕称帝之前。

    于是,作为刘裕最为重要的幕后智囊,刘穆之基本上就没有享受到多少胜利果实。

    相反,他的去世还给刘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想当年,刘裕都已经带兵打下了长安,却迫于种种原因只能放弃,这多重原因当中,自然有刘裕也染病的因素。

    同样的,刘穆之的突然逝世也是一大原因。

    没有了刘穆之,刘裕的辎重补给就不能保证,这样一来,战线拉的越长就越让人担心。

    一方面,刘裕担心后防空虚无人主持大局,只得放弃了已经夺取的战果,返回建康稳定局势。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自己体力渐衰,担心再不称帝,用尽全力打拼的事业就要拱手让人。

    刘裕所处的年代是不同的,在他的眼前,是大业未成就身先死的桓温,还有谋反到了一半就病死的王敦。

    老实说,从在大晋的根基来说,这两个人的基础都要比刘裕好得多。

    他们都是正经的世家子弟出身,虽然手中握有强大的军队,但是,朝廷上的人天生就对他们有一种忌惮心理。

    毕竟,从根本上来讲,他们和朝堂上那些文臣还是同属于一个阵营,就好像是现在的王谧一般。

    而刘裕呢,虽然自称是刘邦后人,但终究还是赤脚出身,朝廷上的那些贵公子们,没有几个人把他放在眼里。

    即便是他一时掌控的北府,这些人也并不服气,只是对于他们来讲,最重要的就是维护自己家族在江左的利益。

    世家联盟达成的默契就是,我们谁都不要当皇帝,但是推举上来的皇帝要维护我们的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刘裕愿意去做皇帝,他们也没有什么不支持的必要。

    而刘裕呢,作为一个草根出身的武将皇帝,做皇帝之前和做皇帝之后,立场肯定是有变化的。

    按照他的出身,他天然应该是反感世家群体的,但是,世家的根基深厚,牢不可破,他要想坐稳这个位子也就必须和世家合作。

    于是,为了当上皇帝,他可以摇身一变六位帝皇完,但是,在坐上皇位之后,刘裕却没有再大开杀戒,对那些以前看不起自己的大臣,也都委以重任,继续使用。

    这就是一种共同合作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能够维系下去,也要得益于两百多年的南北分治的格局。

    正是因为无法完成南北统一,不管是北边的朝廷还是南边的朝廷都相对孱弱些,谁都不能把另一边打服。

    于是,这种割据的态势留只能继续维持下去,因为无法统一全境,各种人力物力资源就无法得到很好的调动和整合。

    不管是北方的还是南方的,相对来说,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能力都是极为有限的。

    更不要说那些南北割据对峙线附近的那些城池,更是打仗不停,不要想什么发展商贸了,那简直是越打越凋敝。

    在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